2000年,身心俱疲的朱凌波远离了商业圈,开始了自由撰稿人的生活。朱凌波听了崔健的一场遭遇嘘声演唱会,在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崔健:激情不再》的文章,他引用塞林格的名言评价崔健,“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这句话不仅是对崔健本人的评价,同时也是对自身商海十年沉浮的体悟,更是对他们一代人命运际遇的总结。
经历商海 10年挣扎后,朱凌波清醒认识到,自己并不适应一名职业经理人的工作节奏,这也不是他的志向所在。依靠本人切入型的咨询能力,他终立足地产行业。从最开始在清华大学开办国际商业不动产运营商 CREO 培训工作的高级顾问,到商业不动产专业委员会主任,再到亚太商业不动产学院院长,朱凌波将“国际化视野”与“本土化思维”相结合,营造良性竞争与和谐发展市场环境,为企业和行业培育复合型、专业型、实战型人才,推进商业地产的系统化、专业化、标准化、国际化、产业化。
从最初简单的讲座式上课,到课堂理论、操盘手现场讲折、案例实地考察结合。从宏观培训到精细化培训,亚太商业不动产学院为行业培养了近千位中高级管理人才和企业领军人物,成为中国商业不动产行业人才培训的集大成者。朱凌波也被称为中国商业地产专业培训第一人,被誉为中国商业地产的布道者,他所在的亚太商业不动产学院也被形容为中国商业不动产领域的黃埔军校和操盘手的摇篮。
坚守理想 平衡精神
从进入地产这个行业,朱凌波从没有把自己定义为商人,在他看来,工作只是男人成熟的必经阶段,他将自己定义为社会活动家。
“我的工作带有半公益性质,我一直
想做教育研究咨询工作,我的任务就是将地产理论传播开来,同时对城市商业项目的发展提供差异化指导性意见,与政府能够达成高平台的对接。”朱凌波说。正因为对行业有着清醒的认识和定位,也正因为骨子里的理想主义情怀,朱凌波才会为商业地产的发展殚精竭虑。他以规范和提高行业水平为己任,了解中国商业地产在不同城市的发展脉络,推进中国商业地产培训教育的系统化、标准化,促进区域城市化发展。“我们也希望商业地产能够对城市化的发展,甚至对一个城市时尚的、文化的、消费的理念的改变产生积极的影响。“朱凌波说。
正是把过多时间投入到培训教育上,朱凌波现在很少有心如止水的状态,诗在他的生活中更多起着“平衡精神”拐杖的作用,是精神的慰藉和情感的宣泄。“如今我内心诗的火苗小了,但那束烛光永远不会熄灭。“朱凌波说,“回首这么多年来的经历,我们这一代人承担的责任太重了,负载了理想主义与生存需求、英雄主义与生活负担的对立。但这也是我们这代人必须要承担的责任。
1985年,朱凌波和包临轩、苏历铭、李梦、黄云鹤五位大学生诗人自费印刷过一本名为《北方没有上帝》的诗集,他在创作前言里写道:“诗是灵魂的奏鸣曲,诗属于美学属于未完成美学,诗不应该商品化,我们的时代是产生流派的时代,诗歌需要现代化,就我个人,我只想在心理诗和象征诗上玩玩空翻和倒立,我的愿望不是成为诗人,而是实业家或政治家。”这成为他梦想照进现实的真实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