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引经据典、讲大道理的刘松笑着回答:
“兄弟,你知道英雄和枭雄的区别吗?你知道烈士和暴徒的区别吗?你听说过谭嗣同,李大钊和瞿秋白怕死吗?”
刘松的话说得二老虎一脸懵逼,不住的点头。我赶紧截住话头,起身举杯打了个圆场:“各位,来日方长。今天到此结束”。
3. 诗人之死
一行广告成立之后,我和董平就在考虑如何借助热点事件打出一个新企业的知名度。正好第三代也是上海非主流诗群的代表诗人大胡子孟俊良来大连玩。自从1986年我们在上海和深圳见面后,他也于1990年初从深圳大学编辑出版中心被迫辞职返沪。1992年秋季,我特约他来东北游玩,孟在中国现代诗界特别是第三代诗群中是我最认可的诗歌和人品兼济的前卫诗人。他先到蓝城待了一周后,我又让他到家乡花河去找“局外人俱乐部”的二字号老友们放松一周。在这期间我就琢磨让他到一行广告任文字总监。一是看他一时生活和工作无着落;二是公司确实也很难请到他这样的大家。
因为我同时兼任总公司的总裁,无法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投入进来。与董平商量他也欣然同意。于是孟从花河再次返回蓝城后我就直接向他发出力邀,他当即表态没问题。他留下后果然出手不凡、先声夺人,抓住热点人物和公共事件的创意策划案令人拍案叫绝,得到我和董平的全力支持并迅速实施,让一行广告在蓝城、全国甚至海外都一举成名!
一行广告的的名字源于严力在纽约办了《一行》诗刊,再加上我和孟俊良的诗人身份,先天就具有诗意和先锋性,所以我们的亮相自然也笔走偏锋、特立独行。
第一个活动是抓住顾城新西兰激流岛杀妻自缢的轰动海内外的新闻,策划组织了一项“诗人之死”的系列行为广告活动一一
第一天,首先拼接了一块四、五百平方米的巨幅黑布,在上面绣了四个鲜红大字:诗人之死。中午午休时间将其铺在蓝城市政府前面的广场上,红字周边与外围把海内外刊登顾城事件的报纸缝在在黑布上进行展览、供人观阅了一下午。引来络绎不绝的看热闹的人流。
这之前公司在蓝城享有盛名的异国建筑博物馆的中山广场、其中的大连宾馆(解决前叫大和宾馆,是一家经典的日式建筑)楼顶买了个广告位。当天凌晨四、五点钟,我们带着几位民工上去,把这块黑布挂在上面。第二天早晨,中山广场的车来人往和周边酒店和写字楼高区的人,第一时间注意到了并涟漪般地向全城蔓延和流传。《蓝城晚报》和蓝城电视台都做了追踪报道,随即《中国文艺报》、《香港文汇报》海内外媒体都陆续登出相关新闻,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和反响。
这次事件营销活动后,一行广告声名鹊起。并顺势承接了蓝城时装节专刊。于是我把家乡的两位老友“二魔怔”画家王闻江和“二娘们“导演冯果文也临时请到蓝城,一个作设计总监,一个作专题片编导,开始了半年多诗画同行、歌酒升平的文化盛宴。
4. 中农信插曲
卫利行事件后,我经陆市长的秘书孙康引见、认识了筹建蓝城分公司的中农信俞总且相谈投契。不久后他表示希望我加盟。当时我己开办尚州公司,和刘松探讨后,我决定先以帮忙的形式做为试用磨合,我的如意算盘是一旦深度参与、能让他们未来在资金上大力支持尚州及下属公司。于是我以办公室主任的名头开始了工作。三个月时间,一切进展顺利,俞总有意让我做他的助理。没想到惹恼了另外两位也和俞总一起从北京总部派来的大员,一位是金融部安总,一位是人事部吕部长。他们不愿意我这个外人进入核心层,于是有一次在俞总和我上北京出差时,竟联手发动了一次对我的调查。以我前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