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他现在最需要做的,不是卷入对答案的混乱争论(那只会增加无谓的焦虑),而是立刻执行既定计划——考后复盘与查漏补缺。
月考,从来不是终点,只是漫长求学路上的一个检测站和加油站。
周三下午,自习课。
其他同学还沉浸在考后或兴奋或沮丧的情绪中时,林怀安已摊开他的 “考后专用笔记本”,开始了冷静甚至近乎苛刻的复盘。
他凭借郝楠仁带来的超强记忆优势,开始 “情景再现”:
逐科回溯:从国文到理化,他在脑中一题一题地重新“作答”,将当时的解题思路、答案要点,尽可能详细地记录在草稿纸上。
标记疑点:用红笔重点圈出那些当时犹豫不决、凭感觉选择或解答的题目。
例如:
国文:那道文学常识填空题,自己写的“司马迁”对吗?“四书”漏了哪一个?
数学:压轴题计算桥宽时,|x2 - x1| 的绝对值计算是否精确?有没有漏单位?
英语:那几个介词选择题(on/in/at),到底选对了没有?
理化:配平的化学方程式系数写对了吗?溶液计算步骤是否完整?
初步归因:对每个标记的疑点,他尝试分析错误可能的原因:
概念模糊:如物理惯性概念是否真吃透了?
审题失误:是否漏掉了题目中的关键限制条件?
计算粗心:简单的四则运算是否出错?
时间分配:是否有题因时间仓促而草率作答?
建立“错题本”雏形:他将这些疑似错误点和分析,正式整理到一个新的笔记本上,并留出空白,准备待成绩出来后核对答案,精准纠错。
这种极度冷静、高效、目标导向的考后行为,与周围尚在情绪波动中的同学形成了鲜明对比。
班长谢安平路过他座位时,看到他专注复盘的样子,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与赞许。
周四,全校停课,教师集中阅卷。
校园里弥漫着等待的焦虑。
林怀安却利用这宝贵的一天,将目光投向了更远方——学期期末考试。
他清醒地认识到,月考只考了近一个月的新课,而期末考将是对整个学期知识的全面检验。
对他而言,这意味着需要重新学习、巩固前面两个月因为荒废而几乎空白的内容。
任务极其艰巨,必须立即开始,周密规划。
他开始了 “期末倒计时战略制定”:
目标定位:基于月考的预期成绩(他保守估计自己能冲进丙班中上游),设定期末目标——“稳居丙班前列,力争触碰乙班门槛”。
&nb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