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怀安:公式W=Fs,代入F=10N,s=5m,得W=50J。
试题2(简答):简述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的内容。
林怀安严谨地写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表述力求准确完整。
【化学部分(50分)】
1. 元素与符号(10分):写出下列元素的符号:氧、碳、铁、铜。
(林怀安应对):快速写下O、C、Fe、Cu。
2. 化学方程式配平(15分):
试题:配平化学方程式:_Al + _O₂ → _Al₂O₃。
林怀安采用观察法,先配平氧原子,右边3个氧,左边O₂需系数3/2,但系数应为整数,故两边同乘2得:4Al + 3O₂ → 2Al₂O₃。
3. 溶液计算(15分):
试题:要配制100克质量分数为10%的食盐溶液,需要食盐和水各多少克?
林怀安:计算食盐质量=100g×10%=10g,水的质量=100g-10g=90g。
4. 现象描述(10分):描述铁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林怀安回忆实验描述:“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整个考试过程,林怀安高度专注,心无旁骛。
他严格遵循策略,对熟悉的基础题稳扎稳打,对略有难度的题仔细审题,对完全陌生的题目(如一道涉及电路分析的物理题)则果断暂时搁置,确保有限时间用在刀刃上。
“飞轮效应”在此刻体现为一种稳定的答题节奏和良好的时间掌控感。
上午十一时三十分,终考铃声清脆地响彻校园!
“时间到!停笔!”
监考先生威严的声音,为持续三天的月考画上了**。
教室里瞬间响起一片混杂着叹息、轻呼、收拾文具的嘈杂声。
林怀安缓缓放下笔,感到一股深彻骨髓的疲惫感如潮水般涌来,但随之而来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卸下重担后的轻松与释然。
连续三天的精神高度紧张,如同进行了一场艰苦的脑力马拉松。
他仔细检查了姓名、准考证号,将答卷平整地交到讲台。
走出考场时,午间的阳光透过薄云,有些刺眼。
他用力伸展了一下酸胀的肩背和脖颈,听着周围同学或兴奋对答案、或懊恼拍腿、或单纯如释重负的喧闹,内心却异常平静。
考试已然结束,结果如何,已非当下所能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