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下午,最后一节国文课。
”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夏先生讲解完韩愈《师说》的最后一节“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合上了课本。
他环视台下眼神中带着疲惫又有一丝期冀的学生,清了清嗓子,用一贯沉稳的语调宣布:
“诸生,《师说》既毕,本学年国文新课,至此告一段落。”
教室里响起一阵轻微的、夹杂着各种情绪的骚动。
新课结束,意味着全面复习的开始,也意味着那柄名为“月考”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已经悬在了每个人的头顶。
黑板上方日历显示,五月二十二日,周一,就是月考之日。时间,只剩下一个周末。
“自下周起,直至期末考,皆为复习课。
望尔等善加利用,查漏补缺,尤其近一月所讲之《师说》、《孟子·告子》篇章,当为温习重中之重。”
夏先生的目光扫过全班,在林怀安身上略有停留。
这个学生近来的变化,他有所察觉,但最终的检验,还需考场见分晓。
下课钟声敲响,少了往日的喧嚣,多了一份沉甸甸的压力。
学生们收拾书本的动作都显得心事重重。
王韭聪那伙人依旧嬉笑着相约去打球,仿佛月考与他们无关;而如谢安平、常少莲等用功的学生,则已开始低声讨论复习计划。
林怀安(郝楠仁)默默整理着笔记。
历史课上李文香先生那番“活的历史”的震撼仍在心中激荡,但现实的考核压力已迫在眉睫。
国文、数学、英语、史地、理化,五座大山,需要他在短短三天内,至少将过去一个月的新课内容梳理巩固。
他感到一种时间紧迫带来的焦虑,但不同于以往的慌乱,这次焦虑中带着一丝清晰的路径感——他知道,必须运用更高效的方法。
放学后,夕阳将金色的余晖洒满校园。
林怀安正想到图书馆抢占一个安静角落开始复习,却被班长谢安平叫住。
“怀安兄,且慢。”
林怀安回头,见谢安平身边还站着体育健将、同班的赵大洪。
赵大洪身材壮实,脸上带着爽朗的笑容。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