窘迫的模样,只是平静地数出两个铜板递给老伯,然后接过用油纸包好的、热腾腾的饼子。她将那个明显更大、烙得更加金黄酥脆的饼子,自然地递到林怀安面前。
“给你。”
她的声音不高,却异常清晰。
这一刻,郝楠仁感受到的,远不止是食物的温暖。
更是一种 “带有尊重的善意”。
她没有流露出丝毫的怜悯或施舍感,动作自然得仿佛只是顺手帮同学带个东西,最大限度地维护了他那敏感而脆弱的自尊心。
两人没有立即离开,就站在校门旁的墙角,借着傍晚微弱的天光,默默地吃着饼子。
滚烫的饼子驱散了身体的寒意,也暂时填补了胃里的空虚。
寒风吹拂着苏清墨的额前碎发,她忽然轻声开口,目光依旧望着前方街道上匆匆的行人:
“林同学,你最近……似乎有些不同。”
林怀安心头猛地一紧,差点噎住。
他强行咽下食物,含糊地应对:
“可能……前些日子的病还没好利索,精神头不足。”
苏清墨没有深究,她的目光转向校门口灰墙上那幅墨迹已有些斑驳的标语——“誓雪国耻,还我河山”。
她的语气沉静中带着一丝与她年龄不符的忧思:
“近来国事日益艰难,报纸上说,关外烽火连天,前线将士正在浴血拼杀。
我们能在此地,有一张安静的书桌,已是万幸。
我总觉得,我们这一代人,将来总是要做点什么的,才对得起这份安稳,对得起那些牺牲。”
这番话,像一道强烈的闪电,骤然劈开了郝楠仁被饥饿、窘迫等个人生存困境所层层困住的狭隘思维!
他将猪油饼最后一口带着暖意的食物咽下,一股热流不仅涌入胃中,更仿佛注入了心里。
他之前所有的焦虑和计算,都围绕着“个人生存”这一亩三分地。
而苏清墨这看似随意的几句话,却将他的视野猛地拉高,投向了 “家国命运”的宏大层面。
他想起了音讯全无、可能已血洒长城的三叔林崇岳,想起了自己穿越至此或许并非偶然。
个人的挣扎,如果能够与时代的洪流相结合,或许才能真正迸发出改变命运的力量。
成长点:
生存认知深化:切身体会到生理需求与金钱在乱世中的基础性、决定性作用,“衣食足而知荣辱”的古训有了刻骨铭心的理解。
策略性隐忍:在绝对劣势(身无分文)下,理性选择了隐忍和回避,避免了更深的羞辱和无谓的冲突,体现了初步的成熟。
情感联结建立:准确识别并珍视苏清墨所给予的、带着高度尊重的善意,这份雪中送炭的情谊,成为冰冷现实中的一丝宝贵暖意和潜在同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