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意味着他不用每天来上课,只需要按时完成考核就行。但考核的难度会更高,而且要单独考试。
教务处的老师找他谈话:“陈浩,你确定要选择这个计划吗?这个计划的淘汰率很高,一旦不合格就要回到普通培养模式。”
“我确定。”陈浩说。
“那你要做好准备。每个月有一次考核,每学期有一次大考。而且题目都是教授们单独出的,难度很高。”
“我明白。”
第一次单独考试在一个月后。陈浩提前两周就开始准备,把所有课本重新看了一遍,还做了大量习题。
考试那天,他被安排在一间小教室里,监考的是三位教授。
“陈浩,这次考试分三部分。”其中一位教授说,“第一部分是笔试,第二部分是案例分析,第三部分是答辩。时间是三个小时。”
陈浩深吸一口气,开始答题。
笔试题目确实很难,涉及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等多个学科。但陈浩有两世经验,应对起来并不吃力。
案例分析是一个关于企业并购的案例,要求分析其中的风险和机会。陈浩结合自己的实战经验,写出了详细的分析报告。
答辩环节,三位教授轮流提问。
“陈浩,你如何看待当前的房地产市场?”
“我认为已经出现泡沫,需要警惕风险。”
“为什么这么判断?”
“从几个指标来看:房价收入比过高,空置率上升,投资投机性需求占比过大。这些都是危险信号。”
“那你觉得什么行业有机会?”
“我看好服务业,尤其是社区服务和养老产业。随着人口老龄化,这个市场会越来越大。”
三位教授对视一眼,满意地点头。
考试结束后,陈浩走出教室,浑身都是汗。虽然准备得很充分,但压力还是很大。
一周后,成绩出来了:优秀。
“恭喜你,陈浩。”教务处的老师说,“你的答卷让几位教授都很满意。他们说你不仅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也很丰富。”
陈浩松了口气。
但他知道,这只是开始。每个月都要经历一次这样的考试,压力可想而知。
好在他现在的项目都走上了正轨。“走出大山”有了专职团队,“守护绿洲”也招募了志愿者。他只需要定期检查进度,制定大方向就行。
期末的时候,教务处又找他谈话。
“陈浩,经过一个学期的考核,我们认为你完全具备跳级的能力。”老师说,“学校决定,批准你跳级到大二。”
“跳级?”陈浩惊讶了。
“是的。你的成绩和能力都符合跳级标准。”老师拿出一份文件,“这是跳级申请,你签个字就行。”
陈浩签了字。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更少的时间,更大的压力,更高的要求。
但他不后悔。
当天晚上,陈浩给张教授打了电话,汇报了这个消息。
“很好。”张教授说,“不过你要记住,学习永远是第一位的。项目可以慢慢做,但知识的积累不能落下。”
“我明白,张老师。”
“还有,既然学校给了你这么多支持,你也应该为学校做点贡献。”张教授提示道。
陈浩明白了张教授的意思。
第二天,他就去找了校长。
“李校长,我想为学校做点贡献。”陈浩开门见山。
“哦?说说看。”李建国饶有兴趣。
“我想捐赠一笔钱,用于支持学校建设。”陈浩说,“同时,我可以为校友提供一些就业机会。”
“具体是什么想法?”
“我打算捐赠五百万作为校园建设基金。”陈浩说,“另外,我和几个企业家有合作关系,可以为应届毕业生提供实习和工作机会。”
李建国眼睛一亮:“这可是大好事!”
“还有,我想设立一个奖学金。”陈浩继续说,“就叫'浩远奖学金',每年资助一百名品学兼优的学生。”
“'浩远'?”李建国品味着这个名字。
“意思是志向高远。”陈浩解释,“我希望受助的学生都能有远大的理想。”
“好名字!”李建国拍案而起,“陈浩,你真是我们交大的骄傲!”
“这都是应该做的。”陈浩谦虚道,“学校培养了我,我应该回馈学校。”
消息传出后,全校轰动。
“天哪,五百万!”
“还有奖学金,每年一百个名额!”
“陈浩学长太厉害了!”
很多学生跑到陈浩宿舍楼下,想见他一面。陈浩不得不从后门溜走,去图书馆避难。
更让他意外的是,几家媒体又来采访他。这次是关于“最佳青年”的评选,陈浩入围了。
颁奖典礼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陈浩穿着西装,站在领奖台上,面对台下黑压压的观众。
“首先,我要感谢上海交通大学,是学校给了我成长的土壤。”陈浩说,“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