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接下来会有一波旧城改造的浪潮。”陈浩说,“不过重点不在房子本身,而在于如何让居民生活得更好。社区服务、文化建设、环境改善,这些才是核心。”
“说得好!”王总拍手,“这才是真正的城市更新。”
“对了,小陈。”沈南朋突然问,“你有没有兴趣参与一个项目?黄浦区有个旧城改造项目,政府希望我们能做一个示范。”
“沈先生,我现在还是学生,恐怕精力不够。”陈浩婉拒。
“没关系,你可以作为顾问。”沈南朋说,“我们会给你顾问费,你只需要定期提供一些建议就行。”
陈浩想了想,点头同意了。这确实是个难得的学习机会。
饭后,沈南朋单独留下陈浩。
“小陈,我有个问题想问你。”沈南朋倒了两杯茶,“你为什么要提醒我?”
“因为沈先生对我有恩。”陈浩老实回答。
“就这么简单?”
“就这么简单。”陈浩笑了,“张老师教我,做人要懂得感恩。”
沈南朋沉默了一会儿,突然问:“你觉得,一个企业家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
陈浩认真思考后说:“我觉得是判断力。知道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
“很好。”沈南朋赞许地点头,“我见过很多聪明人,但真正有智慧的人却不多。你很年轻,但已经懂得了这个道理。”
“是张老师教得好。”
“不。”沈南朋摇头,“有些东西是教不出来的。你有一种特质,一种能看透事物本质的能力。这很难得。”
他停顿了一下,继续说:“我今年五十三了,在商场打拼了三十年。见过太多年轻人,有聪明的,有勤奋的,有运气好的。但像你这样,既有智慧又有格局的,真的很少。”
“沈先生过誉了。”
“不是过誉。”沈南朋认真地看着陈浩,“我相信,总有一天,你会站在和我一样的高度,甚至超过我。到那时候,希望我们还能像今天这样坐下来喝茶。”
陈浩感受到了沈南朋话里的分量。这不是客套,而是一种真诚的认可和期待。
“我会努力的。”陈浩郑重地说。
“加油,后浪。”沈南朋举起茶杯,“我在顶峰等你。”
两人碰杯,茶水轻响。
窗外的夜景璀璨,外滩的灯火辉煌。陈浩知道,这只是开始。
旧城改造项目启动后,陈浩开始忙碌起来。白天上课,晚上参加项目会议,周末还要去实地考察。
但更忙的还在后面。
张教授找到他,说有个公益项目需要他参与。
“走出大山?”陈浩看着项目书,“这是要帮助山区孩子?”
“对。”张教授说,“这是教育部和民政部联合发起的项目,我们学校负责上海区域的执行。我推荐了你做项目负责人。”
“张老师,我行吗?”陈浩有些犹豫。
“你的能力我清楚。”张教授拍拍他的肩膀,“而且这个项目需要筹集资金,你在这方面有优势。”
陈浩接下了这个任务。
“走出大山”项目的目标是帮助贫困山区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具体做法是在山区建立图书馆、电脑室,培训当地教师,还要资助优秀学生到城市交流学习。
陈浩制定了详细的计划,然后开始四处筹款。
第一站是找沈南朋。
“沈先生,我想请您支持一个公益项目。”陈浩直接说明来意。
沈南朋看完项目书后,爽快地说:“我捐一百万。”
“多谢沈先生。”
“别客气。做公益是应该的。”沈南朋说,“对了,我可以帮你联系几个企业家朋友,他们应该也会感兴趣。”
在沈南朋的引荐下,陈浩很快筹集到了五百万启动资金。
项目正式启动后,陈浩每个月都要去山区一次。第一次去的时候,那里的条件让他很震撼。
学校是土坯房,窗户用塑料布遮着,教室里只有几张破桌子。孩子们穿着打补丁的衣服,但眼神里充满渴望。
“老师,外面的世界真的很大吗?”一个小女孩问他。
“很大。”陈浩蹲下来,和她平视,“等你长大了,就能去看看。”
“我能考上大学吗?”
“能。只要你努力,就一定能。”
小女孩笑了,露出缺了一颗的门牙。
陈浩心里很不是滋味。这些孩子本该有更好的未来,不应该被贫困困住。
回到上海后,他加快了项目进度。三个月内,十所山区小学都建立了图书室和电脑室。半年后,第一批山区教师来到上海培训。一年后,二十名优秀学生获得资助,到城市学校交流学习。
项目的成功引起了媒体关注。几家报社要采访陈浩,都被他拒绝了。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陈浩对张教授说,“是整个团队的努力。”
“但你是发起人。”张教授说,“适当的宣传对项目有好处,能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