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能听见千军万马齐声呐喊:“我们在此!”
东海沉船墓群的海底,漩涡中心升起一座珊瑚塔,塔顶供奉着一本石质经卷,任海浪冲刷千年不毁。渔民经过时总觉耳边有歌声,细听却是《离魂曲》的变调。
西南古寨的史诗堂前,长老们发现岩壁裂口处长出一棵奇异的树,树叶形状宛如人耳,风吹过时发出低语,竟是百年前被屠村庄的最后遗言。
葬神谷的迷雾散去七日,之后又悄然聚拢。有人说,曾在谷中看见一个模糊身影坐在火坛旁,一页页焚烧纸张,每烧一张,天上就多一颗星。
至于极北枯井,则再未喷泉。但每到春分之夜,井口边缘总会结出一圈晶莹的冰花,形如一碗热粥的轮廓。
多年过去,小禾长大了。
他没有娶妻生子,也没有离开忆乡。每日清晨,他都会来到湖边,对着空气说一句话:
“今天,我又记住了三个名字。”
然后翻开随身携带的《残忆录》增补本,添上新的篇章。他的笔迹越来越像沈知白,甚至连握笔的习惯都一模一样。有时写到动情处,他会突然怔住,仿佛听见另一个声音在耳边低语:
>“做得很好。”
人们都说,他是忆乡最年轻的长老,也是最后一个见过沈知白的人。
但没人知道的是,每当夜深人静,他总会独自走入湖中,直至水没过胸口。那一刻,他的影子会在月光下分裂成两个??一个是身穿布袍的少年,一个是浑身湿透的水影。他们相对而立,久久不语,最终融为一体。
直到某年冬至,天空突现异象。
那颗由沈知白记忆凝聚的新星忽然坠落,划破长空,落入葬神谷深处。次日,谷中传出一声巨响,随后大地震动,一座巨大的石门从地下升起,高达百丈,通体漆黑,门楣上刻着八个古篆:
>**“九门归一,万忆同源。”**
小禾赶到时,只见门前站着一人。
那人背对朝阳,身形修长,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青灰布袍,袖口磨得起毛。他转过身来,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眼角有细纹,眼神却清澈如少年。
“我回来了。”他说。
小禾跪倒在地,泪流满面:“老师……您怎么还能回来?”
那人摸了摸他的头,一如当年在破庙中那样温柔:“因为我始终相信,只要还有人愿意记住,我就从未真正离去。”
原来,当第九道门完全稳固,记忆之河形成闭环,那些曾被吞噬的“回响体”便有机会重组归来。沈知白虽一度消散,但在千万人的铭记中,他的存在被一次次重铸,最终凝聚成形,重返人间。
他没有立刻回到忆乡,而是先去了沙漠、渔村、乐坊、碑林、沉船、古寨、葬神谷,一一祭拜那些他曾记住的名字。每到一处,当地百姓皆自发聚集,焚香叩首,称他为“忆圣”。
归来那日,全村孩童列队迎接,每人手持一朵忆语兰,齐声诵读新版《残忆录》序言:
>“从前有个少年,他怕忘记,所以他开始记录。后来他发现,真正可怕的不是遗忘,而是无人愿记。于是他走遍山河,只为让那些不该被抹去的名字,重新响起。他叫沈知白,他让我们知道??
>记住,就是最温柔的反抗。”
春分又至。
湖边灯火通明,读书声琅琅不绝。沈知白坐在老位置上,手里捧着一碗热粥,静静地听着风中的诵读。一个小女孩跑过来,仰头问他:“先生,您笑什么呀?”
他低头看着她,眼里映着星光,轻声道:
“因为我想起了妈妈做的粥,也是这个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