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案上奏折:“相公莫要多言,官家心意已决,若再阻拦,恐有抗旨之嫌。”
说罢转身便走,靴底碾过地上的墨痕,将那片乌黑踩得支离破碎。
李纲望着内侍离去的背影,忽觉喉间泛起腥甜。
他抓起案上的奏疏,大步流星冲出政事堂,夜色中披风猎猎如旗,竟将廊下的烛火都吹得摇曳不定。
宫门外的石狮子在月光下泛着冷光,他望着紧闭的东华门,手中奏疏上“保王棣、固河北”
的字迹被夜露浸得潮,却仍死死攥着,仿佛那是支撑大宋的最后一根梁柱。
次日早朝,李纲未等内侍宣诏,便率先出列,手中奏疏高举过顶,声音在大殿中回荡:“官家!
王棣将军不可仓促北上!
襄阳至黄河三百余里,沿途多是金军游骑,且其麾下将士多为新募,连弓马都未娴熟,此刻渡河,无异于自投罗网!
臣恳请官家收回成命,待粮草、军备齐备,再图北伐!”
赵构坐在龙椅上,目光掠过李纲,却未作声,反而转向身侧的黄潜善:“黄右相公以为如何?”
黄潜善出列,手中玉扳指在晨光下泛着油光:“官家,李相公此言差矣。
王棣乃王荆公之后,素有‘万人敌’之名,先前曾单骑斩曹成、义收杨再兴,金军南下时固守太原城挡住金军第一次南征的西路军,何等勇武?如今金军虽强,却也挡不住王将军的虎头湛金枪。
若再拖延,恐金军渡河南下,届时我大宋便再无退路了!”
汪伯彦亦随之附和:“官家,黄右相公所言极是。
王棣将军麾下尚有杨再兴等猛将,虽兵士新募,却也皆是河北义士,斗志昂扬。
趁金军立足未稳,正好一举破之,若再等下去,恐夜长梦多。”
李纲气得浑身抖,上前一步道:“官家!
黄、汪二卿只知空谈勇武,却不知兵法‘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王棣将军昨日送来急报,襄阳粮库仅存十日之粮,甲胄不足三成,连床子弩都只有五架,如何与金军的铁浮屠抗衡?臣愿以左仆射之职担保,再给三月,必能让王棣将军兵强马壮,届时北上,定能收复失地!”
赵构眉头紧锁,手指在龙椅扶手上轻轻敲击,良久才道:“李相公,朕知你苦心,然金军已在黄河对岸集结,若再等三月,恐河北全境皆失。
王棣将军既有勇名,当能相机行事,你不必多言,朕意已决。”
李纲望着赵构决绝的神色,心中一凉。
他忽然想起半月前赵构与他共议复土时,指尖按在黄河墨线上的坚定,想起那时赵构说“朕必与卿共守中原”
,如今却只剩冰冷的“朕意已决”
。
他还欲再辩,却见赵构已抬手道:“退朝吧,王棣的出征旨意,今日便往襄阳。”
龙椅上的身影转身离去,留下李纲独自站在大殿中,手中奏疏飘落在地,“复土”
二字在晨光下显得格外刺眼。
黄潜善与汪伯彦并肩走过,前者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带着几分嘲讽:“李相公,识时务者为俊杰,莫要再固执了。”
襄阳城的校场上,王棣正与杨再兴、张宪演练枪法。
虎头湛金枪在他手中如活物般,枪尖挑落的梨花在阳光下划出冷芒,杨再兴的滚银枪、张宪的铁枪与之呼应,三杆枪交织成一片雪光,引得校场将士阵阵喝彩。
忽闻内侍持旨而来,王棣接旨时,指腹触到“即日北上”
四字,脸色骤变。
“大哥,这……这如何是好?”
杨再兴上前一步,声音带着焦急,“我军甲胄未齐,粮草不足,此刻北上,怕是……”
王棣攥紧圣旨,指节泛白,却缓缓道:“君命难违。
纵使刀山火海,王某亦要去。”
他转身望向校场中的将士,只见那些新募的兵士虽面带惧色,却仍握紧手中的刀枪,眼中闪着不屈的光。
“传我将令,即刻收拾行装,明日一早,北上渡过黄河!”
襄阳城的暮色里,宣抚使府的偏院静得只剩风声。
李恩希正将最后一件叠好的素色襦裙放进木匣,指尖抚过裙角褪色的缠枝莲纹——这是王棣前日特意让人寻来的蜀锦,说近日风寒,让她与庄菲多备些厚实衣物。
忽闻院外传来熟悉的靴声,她抬头时,正见王棣身披银鳞软甲,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