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邦昌的喉结滚了滚,却没敢接话。
他偏过头,望着殿外残破的宫墙,墙头上有个瓦当掉了一半,露出里面的黄土,像极了他此刻空荡荡的心。
他重新低头,笔尖在“暂抚万民,以待嗣君”
几个字上顿了顿——“嗣君”
两个字写得极小,几乎要被墨晕盖过去。
他知道,这话骗得了自己,骗不了百姓,更骗不了远在五国城的徽、钦二帝,可除了这么写,他又能怎么办?金人的刀还悬在他脖子上,稍有差池,这汴京剩下的百姓,怕是连这张“赦令”
都见不到。
写罢最后一个字,张邦昌把笔往案上一搁,指腹沾了墨,他下意识地用袖口去擦,却蹭得袖口黑了一大片——那袖口本就有块补丁,此刻更显狼狈。
小吏慌忙递过布巾,他却摆了摆手,亲手把那张麻纸叠好,叠得方方正正,指尖捏着纸角,竟觉得这纸有千斤重。
“去,贴去朱雀门。”
张邦昌的声音低得像蚊子叫,“让士兵看着,别让百姓乱撕。”
两名穿甲的士兵过来接了赦令,甲胄上的冰碴子落在地上,出细碎的响。
他们穿过空荡荡的御街,街边的店铺全是破门板,有个卖胡饼的摊子,炉灰早就冷透了,只剩下一块裂成两半的铁板。
到了朱雀门,士兵把赦令往残破的城门上贴,浆糊是用面和雪水调的,黏得不稳,风一吹,纸角就往上卷。
百姓们早就在城门附近躲着了。
有穿破棉袄的妇人,怀里抱着饿得哭不出声的孩子;有戴破头巾的书生,手里攥着本被撕了封皮的《论语》;还有个挑着担子的货郎,担子两头是空的,只有几根断了的货签。
见士兵贴赦令,众人慢慢围过来,有个识字的老秀才,凑到跟前,眯着眼一个字一个字地念,念到“大楚奉金诏”
时,声音突然顿住,喉结动了半天,再开口时,声音就哑了:“是……是给金人当差的赦令……”
人群里顿时起了阵骚动,有个年轻的后生攥着拳头要往前冲,却被身边的老者拉住。
“别冲动!”
老者的声音颤,指节捏得白,“金人还没走远,你这一闹,连累的是满城人!”
后生咬着牙,眼泪顺着脸颊往下淌,滴在胸前的破袄上,很快就冻成了小冰粒。
士兵见人群骚动,顿时拔出腰刀,大喝一声:“都散开!
再围过来,按通敌论处!”
百姓们吓得往后缩,有人悄悄抹了把脸,转身往破屋里走,脚步慢得像灌了铅。
只有那老秀才还站在城门下,望着那张在寒风里飘动的赦令,忽然长叹一声,声音被风吹得散:“东京梦华……这下是真醒了啊……”
张邦昌站在大庆殿的残阶上,远远听见朱雀门方向的喝声,却没敢过去看。
他只是背过身,望着殿内那把残破的龙椅,忽然觉得后颈一阵凉——仿佛有无数双眼睛,从汴京城的断垣残壁里望过来,有百姓的,有前朝大臣的,还有太祖太宗的,那些目光像针一样,扎得他连呼吸都不敢重了。
风从殿门吹进来,卷着案上的墨香,混着雪地里的血腥味,在空荡荡的大殿里打了个转,最后飘向北方——那里,是二帝被掳去的方向,也是大宋再也回不去的过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