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终于穿透云层,洒在望海坡村的雪地上,反射出耀眼的光。
经过两天两夜的紧张抢救,玉米地里的积雪基本清理干净,原本倒伏的秸秆大多被竹竿撑起、用绳子固定,一排排立在田垄间,虽然还有些歪歪扭扭,却已不复之前的狼狈。
田埂边,装满玉米穗的编织袋堆得像小山,散着淡淡的玉米清香。
三秒站在田埂最高处,手里拿着一个笔记本,正和陈老五一起统计抢收成果。
陈老五戴着老花镜,手指着编织袋,一个一个地数着:“东边地块32袋,西边地块28袋,中间地块25袋,还有单独堆放的受冻较轻的玉米穗15袋,一共1oo袋整!”
三秒在笔记本上记下数字,又问道:“每袋大概多少斤?之前咱们称过几袋,平均一袋6o斤左右,对吧?”
“对!”
陈老五点点头,“昨天我随机抽了5袋称了称,最轻的58斤,最重的62斤,就按平均6o斤算,1oo袋就是6ooo斤!”
听到“6ooo斤”
这个数字,三秒忍不住松了口气,脸上露出了多日来第一个真正轻松的笑容:“太好了!
虽然比预期的少了不少,但至少保住了六千斤玉米,没让灾害变成‘绝收’,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旁边的老王凑过来,听到两人的对话,也笑着说:“可不是嘛!
刚开始看到玉米地被雪压成那样,我还以为今年这十亩玉米全完了,没想到咱们齐心协力,竟然抢回了六千斤,这已经出我的预期了!”
赵二婶也走过来,手里拿着一个刚摘下来的玉米穗,剥开苞叶,里面的颗粒虽然还有些泛紫,但已经比前两天饱满了不少:“这六千斤玉米,大部分是受冻较轻的,烘干后能当饲料卖,就算一斤卖八毛钱,也能卖四千八百块,多少能弥补点损失。
剩下的受冻严重的,虽然只能当废料处理,但至少没烂在地里,没影响土壤。”
三秒点点头,把笔记本递给陈老五:“陈叔,你再核对一下数字,确认没问题后,咱们就联系烘干房,把这些玉米穗送过去。
烘干是关键,可不能让玉米穗在这雪地里再受潮霉了。”
陈老五接过笔记本,又仔细核对了一遍,确认无误后,才说:“没问题!
我这就给烘干房的老张打电话,让他准备好设备,咱们今天就把玉米送过去。”
很快,合作社的货车就开到了田埂边。
社员们纷纷动手,把编织袋往车上搬。
年轻社员们力气大,一人扛两袋,脚步轻快地往车上送;中年社员们则两人抬一袋,互相配合着;老年社员和妇女们也没闲着,帮忙递袋子、扶着车边,防止袋子滑落。
小林扛着两袋玉米,脚步稳健地走上货车,把袋子轻轻放下,又转身往下跳。
他的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棉袄也敞开了怀,却一点也不觉得冷:“大伙加把劲!
早点把玉米送到烘干房,咱们也能早点放心!”
“好嘞!”
社员们齐声响应,搬袋子的度更快了。
田埂边,货车的引擎声、社员们的吆喝声、编织袋碰撞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充满希望的乐章。
三秒也加入了搬袋子的队伍,虽然双手还有些红肿,搬起袋子来有些吃力,但他却一点也不觉得累。
他看着社员们忙碌的身影,心里充满了感动——从暴雪突降到紧急救灾,再到如今抢收突破,这一路走来,靠的就是大家的团结和坚持。
没有一个人退缩,没有一个人抱怨,每个人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守护着合作社的庄稼,守护着大家的希望。
很快,1oo袋玉米穗就全部装上车。
货车缓缓驶离玉米地,朝着烘干房的方向开去。
社员们站在田埂边,望着货车远去的背影,脸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终于能松口气了!”
老王伸了个懒腰,感慨地说,“这两天累得腰都快直不起来了,现在看到玉米被安全运走,再累也值了。”
“是啊!”
赵二婶也跟着说,“这两天晚上我都没睡好,总担心玉米会冻坏、霉,现在好了,送到烘干房就安全了。
等烘干后卖了钱,咱们合作社年底的分红也能多一点。”
三秒看着大家轻松的神情,心里也格外温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