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收回的玉米穗堆在合作社仓库门口,像一座金黄的小山。可这份“金黄”里藏着隐患——刚从雪地里抢回来的玉米,穗苞还沾着雪水,颗粒含水量极高,若不及时处理,不出三天就会发霉发黑。三秒蹲在玉米堆前,拨开一穗玉米的苞叶,指尖触到湿漉漉的颗粒,心里瞬间绷紧了弦:“必须尽快把玉米摊开晾晒,晚一步就全毁了!”
他立刻召集社员,把合作社的晒谷场彻底清理出来。晒谷场在村东头,是块平整的水泥地,平时用来晾晒小麦、玉米,面积足够大。社员们拿着扫帚、铁锹,不到半小时就把场地上的碎石、杂草清理干净,连角落的尘土都扫得一干二净。“再洒点干草木灰!”陈老五提醒道,“草木灰能吸潮气,还能防止玉米在晾晒时受潮黏连。”几个年轻社员赶紧从仓库里扛来干草木灰,均匀地撒在晒谷场上,灰白色的草木灰铺在水泥地上,像一层薄薄的保护膜。
接下来是摊晒玉米。社员们两人一组,一人解开编织袋口,一人用木耙把玉米穗均匀地铺在晒谷场上。玉米穗带着淡淡的湿气,倒在地上时发出“沙沙”的声响,金黄的颗粒在阳光下泛着微光。“摊得薄一点!”三秒拿着木耙示范,“每处厚度别超过十厘米,这样通风好,晒得快。要是堆太厚,里面的玉米晒不透,还是会发霉。”
小林和老王负责东边的区域,两人配合默契,木耙在他们手里灵活地翻动着玉米穗,很快就摊出一片整齐的“玉米滩”。“三秒哥,你看这样行不?”小林直起腰,擦了擦额头上的汗,虽然天气还冷,可干活的热情让他浑身发热。三秒走过去,用手扒开玉米层,看到底层的玉米也能接触到阳光,满意地点点头:“行!就按这个标准来,保证每一粒玉米都能晒到太阳。”
赵二婶带着妇女们负责挑拣——有些玉米穗受冻严重,颗粒已经发黑,还有些穗苞里混着杂草、碎石,必须提前挑出来,避免影响其他玉米的晾晒。“这些发黑的玉米,单独装袋,晒干后只能当废料处理。”赵二婶一边挑拣,一边跟身边的妇女们说,“咱们仔细点,别把好玉米和坏玉米混在一起,不然卖的时候会影响价钱。”
晒谷场里一片忙碌,木耙翻动玉米的“沙沙”声、社员们的谈笑声、偶尔传来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充满了生机。太阳渐渐升高,温度也随之回升,玉米穗上的湿气慢慢蒸发,空气中弥漫开淡淡的玉米清香。
可新的问题来了——天气预报说,夜里可能会有零星小雪,要是玉米不及时收拢,又会被雪打湿,之前的晾晒就白费了。“得安排人轮流看守晒谷场!”三秒召集社员们商量,“白天咱们分两班,一班负责翻晒玉米,让玉米受热均匀;另一班负责挑拣坏玉米;晚上分三班,每班两人,守在晒谷场,一旦有降雪迹象,就赶紧把玉米收拢起来,用塑料布盖好。”
“我值第一班夜岗!”老王率先举手,“我年纪大了,觉少,晚上守着正好。”小林也跟着报名:“我跟王大爷一起,年轻人眼神好,能及时发现天气变化。”很快,夜岗的排班就定好了,每个社员都主动承担责任,没有一个人推诿。
白天的晾晒很顺利,经过一天的暴晒,玉米穗的湿气少了很多,颗粒也变得干爽了些,用手掂量,明显感觉轻了不少。傍晚时分,夕阳西下,气温开始下降,第一班夜岗的老王和小林准时到岗,他们帮着其他社员把玉米收拢成几大堆,盖上塑料布,又用石头压住塑料布的边缘,防止被风吹开。“今晚咱们轮流盯着,每隔一小时去检查一下塑料布,别让雪水渗进去。”老王对小林说,两人坐在晒谷场边的小屋里,借着灯光,一边取暖一边留意着外面的天气。
与此同时,陈老五正在忙着检查仓库的通风情况。储存玉米的仓库在合作社后院,平时用来存放农资和粮食,为了确保玉米晒干后能安全储存,必须提前做好仓库的防潮、通风工作。陈老五拿着手电筒,仔细检查仓库的每一个角落:屋顶有没有漏雨的痕迹,墙壁有没有裂缝,通风口是否通畅。
“这里的通风口被杂物堵了!”陈老五发现仓库东侧的通风口被一堆旧麻袋挡住,赶紧搬开麻袋,用扫帚清理通风口的灰尘和蜘蛛网,“通风口堵了,仓库里的湿气散不出去,玉米存进来容易发霉。”他又检查了仓库的地面,发现角落里有些返潮,赶紧找来干石灰,撒在返潮的地方:“石灰能吸潮气,让地面保持干燥,这样玉米放在地上才安全。”
为了确保仓库的温度和湿度适宜,陈老五还特意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