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大概需要五十袋水泥,加上沙子和石子,总共得花二十多块钱。
在当时,二十多块钱可不是个小数目,相当于村里一个壮劳力半年的收入。
回到村里,三秒把情况跟大伙说了。
没想到,村民们都很积极,有的拿出了平时攒的零钱,有的把家里的鸡蛋、粮食拿到镇上卖了换钱,还有的去山外打工,想多挣点钱补贴修渠。
王二婶也特意从娘家赶过来,带来了五块钱:“这钱是我攒的,虽然不多,也算是我的一点心意。”
春花的表哥栓柱听说望海坡要给水渠铺水泥壳,也带着草海村的几个后生过来帮忙。
“我们草海村的水渠也多亏了你们望海坡的人帮忙,现在你们要修渠,我们肯定得过来搭把手。”
栓柱笑着说,还带来了几袋从草海村凑的钱。
看着一张张皱巴巴的零钱,听着一句句真诚的话语,三秒心里满是感动。
他把钱一笔一笔地记在本子上,小心翼翼地收起来,生怕弄丢了。
秋收很快就结束了,望海坡的土豆收成很好,家家户户都囤满了土豆,脸上满是笑容。
秋收一结束,三秒就组织大伙开始修渠。
村民们和草海村的亲戚们一起,有的去镇上拉水泥、沙子和石子,有的在渠边清理杂物,有的则跟着瓦匠师傅学习怎么拌水泥、铺水泥壳。
爷爷虽然年纪大了,不能干重活,却每天都拄着拐杖来渠边看看,给大伙送水送吃的。
有时候,他还会给年轻人们讲当年修渠的故事,鼓励他们好好干活。
拌水泥是个技术活,得按比例把水泥、沙子和石子混在一起,再加水搅拌均匀。
瓦匠师傅先示范了一遍,然后让大伙轮流尝试。
三秒学得很认真,他挽起袖子,拿着铁锹使劲搅拌,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却一点也不在意。
铺水泥壳的时候,大伙更是小心翼翼。
先把渠底和渠岸的泥土清理干净,然后铺上一层碎石子,再把搅拌好的水泥倒在上面,用抹子抹平整。
草海村的后生们力气大,负责搬运水泥和沙子;村里的妇女们则负责给水泥浇水,防止水泥干裂。
小石头也跟着帮忙,他拿着个小抹子,学着大人的样子,把渠边的水泥抹平整。
虽然抹得不如大人好,却格外认真。
“等水泥壳铺好了,水渠就再也不会漏水了。”
小石头一边抹一边说,眼睛里满是期待。
日子一天天过去,水渠的水泥壳也一点点铺了起来。
看着光滑结实的水泥壳,村民们心里都格外踏实。
有一次,晚上下了场小雨,第二天一早,大伙就跑到渠边看,现水泥壳一点也没漏水,渠里的水安安稳稳地流淌着,所有人都高兴得欢呼起来。
半个月后,水渠的水泥壳终于全部铺好了。
新铺的水泥壳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光泽,渠底光滑平整,渠岸笔直结实,再也不是以前那个坑坑洼洼、动不动就漏水的夯土渠了。
爷爷拄着拐杖,沿着水渠走了一圈,用手摸了摸水泥壳,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好,好啊!
这渠现在结实了,能撑五十年,说不定还能撑一百年!
我这辈子,能看到这渠变成这样,值了!”
三秒看着爷爷的笑容,心里也满是成就感。
他知道,这条水渠不仅承载着爷爷和老一辈人的记忆,更承载着望海坡人的希望。
有了这条结实的水渠,望海坡的土地会越来越肥沃,收成会越来越好,日子也会越来越红火。
后来,每当村里人路过水渠,都会停下脚步,看看新铺的水泥壳,说说当年修渠的故事。
孩子们则喜欢在渠边玩耍,看着渠里的水缓缓流淌,听大人们讲爷爷和三秒修渠的经历。
这条水渠,成了望海坡最珍贵的记忆。
它见证了望海坡人的勤劳和智慧,见证了邻里间的互助和情谊,更见证了望海坡从贫穷到富裕的变迁。
而那些关于水渠的故事,也会像渠里的水一样,代代相传,永远留在望海坡人的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