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众人拾柴火焰高,只要大家都上心,就算真下了霜,也能保住麦苗。
接下来的几天,三秒每天夜里都多巡两趟。
第一趟在十点,查看麦苗有没有被田鼠啃咬;第二趟在凌晨两点,重点摸地里的温度——要是土温低于零度,就得赶紧通知大家盖秸秆。
马灯的光在田埂上晃悠,他的影子被拉得老长,走在空无一人的地里,倒也不觉得孤单,反而觉得心里满当当的——每多巡一趟,麦苗就多一分安全。
有天夜里两点,三秒巡到村西头的麦地时,现地里的露水已经结了薄冰,用手一摸,土是冰凉的。
他心里一紧,赶紧掏出手机给春花打电话——手机是他特意充满电带在身上的,就怕遇到紧急情况。
“春花,赶紧通知大家,地里结薄冰了,可能要下霜,让大家带着秸秆去盖苗!”
电话那头的春花一听,立马清醒了:“我这就去叫人,你在地里等着,我们马上到!”
挂了电话,春花穿上外套,拿着手电筒就往社员家跑——先敲李叔家的门,再叫张婶,然后是王二婶,不一会儿,村里的灯就亮了一片,社员们都拿着工具,扛着秸秆,往地里赶。
等大家赶到地里时,三秒已经用仓库里的秸秆盖了一小片麦苗。
“大家动作快点,先把地势低的地方盖了,那里更容易结霜!”
三秒一边指挥,一边教大家怎么盖秸秆——不能盖太厚,免得压坏麦苗;也不能盖太薄,不然起不到防冻的作用,最好是铺一层薄薄的,能把麦苗盖住就行。
王二婶手脚慢,春花就过来帮她:“二婶,您把秸秆撒匀点,像我这样,轻轻铺在苗上,别用力压。”
王二婶点点头,学着春花的样子铺秸秆,不一会儿就熟练了。
李叔和张叔则负责把没盖完的秸秆从仓库往地里运,三轮车一趟又一趟,跑得满头大汗,却没喊一句累。
天快亮的时候,所有的麦苗都盖上了秸秆。
大家站在地里,看着一片白茫茫的秸秆,心里都松了口气。
风一吹,秸秆轻轻晃动,底下的麦苗像是被盖了层温暖的被子,安稳地睡在土里。
“还好三秒现得早,不然这苗就冻坏了。”
张婶擦了擦额头的汗,笑着说。
李叔也点点头:“还是多巡夜管用,要是等天亮了现,就晚了。”
没过多久,太阳升起来了,金色的光洒在秸秆上,薄冰慢慢融化,地里升起一层薄雾。
三秒掀开一小片秸秆,露出底下的麦苗——青苗还是绿油油的,一点都没被冻着,反而因为秸秆的遮挡,显得更精神了。
“太好了!
苗没事!”
大家都高兴地叫了起来,脸上的疲惫一扫而空。
收秸秆的时候,王二婶特意留了几捆放在自家院子里:“以后夜里我也多起来看看,要是再要盖苗,我也能早点过来帮忙。”
春花笑着说:“二婶,您要是怕黑,就跟我搭伴,咱们一起巡夜,互相有个照应。”
王二婶点点头,眼里满是感激。
经过这次防霜,社员们更重视巡夜了。
三秒的巡夜本上,记录的内容也越来越详细——哪天的土温是多少,哪块地的麦苗长得快,哪户人家备了多少秸秆,都记得清清楚楚。
春花还在本子上画了简单的地图,标注出容易结霜的地块,方便大家重点巡查。
有天晚上,三秒巡夜时遇到了邻村的老周头。
老周头也是来巡夜的,看见三秒,赶紧走过来:“三秒,听说你们村提前备了秸秆,还多巡夜防霜,保住了麦苗?我们村昨天有几户人家的苗被霜打了,正愁着呢!”
三秒点点头,把他们防霜的法子跟老周头说了。
老周头听了,一拍大腿:“哎呀!
我们怎么就没想到呢!
我这就回去跟村里的人说,也多巡夜,备点秸秆,可不能再让苗冻着了。”
三秒笑着说:“要是需要秸秆,我们村还有多余的,你们可以先拿去用。”
老周头感激地说:“那可太谢谢你了!
以后你们村有需要,我们也一定帮忙!”
没过几天,老周头就带着邻村的人来拉秸秆,还特意给三秒和春花送了一筐自家种的苹果。
“这苹果是刚摘的,甜着呢!
你们尝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