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里的水虽然退了些,却还积着半沟浑水,秸秆泡得胀,漂在水面上。
可再往埂子边一看,我就愣住了。
玉米苗不但没倒,反而比昨天更精神了,叶片舒展着,叶尖还挂着水珠,晃出细碎的光。
爷爷扒开埂边的土,里面的根须白生生的,往沟底扎得更深了。
“你看,”
他指着根须上的泥,“这土潮乎乎的,刚好够根喝。”
他又走到没铺秸秆的那小块沟里,那里的水已经退了,沟底积着厚厚的泥沙,把玉米根埋了半截,苗叶子卷着,蔫头耷脑的。
“这就是没给水留够道儿,它就带着泥沙来捣乱。”
我蹲在铺了秸秆的沟边,看着水里的秸秆慢慢往下沉,沟底的土被泡得松松软软,用手一扒,能看见里面嵌着细小的水流,正往深处渗。
爷爷说这是秸秆在“带路”
,让水顺着缝隙往土里钻,既不会积在沟里淹根,又能把潮气存住。
“您咋知道秸秆能管用?”
我想起昨晚爷爷冒雨铺秸秆的样子,突然觉得那堆不起眼的碎草,比塑料布聪明多了。
“老辈人传下来的法子。”
爷爷坐在埂上,把湿透的草鞋脱下来拧水,“以前没塑料布,就靠秸秆、碎草挡水。
水这东西,你得顺着它,别硬挡。
它喝饱了,土就壮了,庄稼就能长了。”
他指着远处的山,山脚下的小溪涨了水,却顺着河道乖乖地流,没漫到地里。
“你看那河,不也是老天爷开的大沟?要是把河堵死了,水才会脾气。”
我看着沟里的水一点点往下渗,秸秆渐渐沉到沟底,和泥土混在一起,像给土地盖了层薄被。
突然明白,爷爷不是在和暴雨较劲,他是在给雨水和土地当“媒人”
,让它们好好相处,各得其所。
后来每到雨季,我都会跟着爷爷往沟里铺秸秆。
看着那些碎草在水里慢慢酵,变成滋养土地的养料,看着玉米根在湿润的土里扎得更深,就觉得这沟里藏着爷爷最懂的道理——不是和自然对着干,而是学着和它搭伙过日子,你给它留条路,它就给你结出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