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种子时,林溪就在旁边种高粱,无人机悬在半空,精准地把肥料撒在每株幼苗根旁。
二柱子蹲在田埂上看热闹:“这倒像比武,各显神通。”
入夏后雨水特别多。
王三秒的玉米地刚冒芽就出了问题,叶子慢慢变黄,根须泡在水里烂了半截。
他蹲在地里薅起棵苗,手指捏着软的根须,半天没说话。
林溪的高粱却长得精神,叶片绿油油的,在雨里舒展开来。
“是我犟了。”
傍晚时,王三秒揣着瓶二锅头找到林溪的住处。
窗外的雨敲着塑料布,他给林溪倒了杯酒,自己先干了大半瓶,“你那机器测的是准的,我老想着老规矩,忘了地也是会变的。”
林溪赶紧给他倒了杯温水:“三秒叔,您的经验才宝贵呢。
您知道啥时候该浇水,啥时候该除草,这些机器学不会。”
从那天起,河滩地里多了道奇怪的风景。
王三秒带着村民薅草时,林溪就操控无人机在天上监测;林溪对着平板分析数据时,王三秒就在旁边讲节气和土性。
有次林溪的无人机没电了,王三秒凭着记忆指出哪片地的高粱该追肥,比检测仪测的还准。
秋收那天,全村人都涌到河滩地。
王三秒的玉米收了不足千斤,林溪的高粱却打了两千多斤,颗粒饱满,卖价还比玉米高。
二柱子抱着沉甸甸的高粱穗子直咂舌:“这铁疙瘩还真中用!”
王三秒却看着林溪笑:“不是铁疙瘩中用,是新法子加老经验,才种出好庄稼。”
林溪离开村子那天,王三秒往她包里塞了袋新磨的高粱面。
无人机在天上盘旋,拍下了黄土地上的新景象:河滩地种着耐碱高粱,坡地种着抗旱谷子,田埂上还栽了果树,像幅色彩斑斓的画。
“等明年,”
王三秒挥着手喊,“你带着更厉害的机器来!
咱把村东头的荒坡也开出来!”
林溪在车里使劲点头,看着那片越来越小的土地,突然明白,所谓的新技术和老经验,从来都不是敌人,就像种子和土壤,少了谁都长不出好庄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