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三秒蹲在田埂上吐烟圈时,那架银灰色的无人机正贴着稻穗飞。
螺旋桨搅起的风掀动他的草帽,烟圈刚飘到半空就散了,像被什么东西戳破的肥皂泡。
“我说你这小娃娃,瞎折腾啥!”
他捏着烟杆站起来,草帽往背后一甩。
田埂那头的年轻人正举着平板电脑,镜片后的眼睛眯成条缝,浅蓝色的冲锋衣上还别着校徽——“农业大学”
四个字被汗水浸得皱。
“王大爷,我在测土壤墒情。”
林溪推了推下滑的眼镜,指尖在屏幕上划出道弧线,“这片地的酸碱度偏高,种玉米怕是要减产。”
她刚说完,手里的平板就被王三秒抢了过去,粗糙的拇指在屏幕上乱按,彩色的土壤分布图顿时变成了雪花。
“啥碱不碱的,”
王三秒把平板塞回她怀里,烟袋锅往鞋底磕了磕,“我种了三十年地,哪块土适合种啥,闭着眼都能摸出来。
你这铁疙瘩能比我的手准?”
他往地里啐了口唾沫,黄土地上立刻晕开个深色的点,“看见没?潮得很,种玉米正好!”
林溪的脸涨得通红。
来驻村的第一天,指导老师就告诉她,王三秒是十里八乡有名的“土专家”
,种的谷子能比别家多打两成。
可她背包里的土壤检测仪不会说谎,数据显示这片河滩地的ph值已经到了82,种玉米确实风险太大。
“三秒叔,您看这是实测数据。”
她蹲下来翻开笔记本,上面画着密密麻麻的曲线图,“碱性高会影响根系吸收养分,去年您是不是觉得玉米杆子长得细?”
王三秒的动作顿了顿,去年的玉米确实倒伏了不少,他一直以为是雨水太多。
正说着,二柱子扛着锄头从河边过来,裤腿卷到膝盖,小腿上沾着泥:“三秒哥,该翻地了。
林丫头这无人机能撒化肥不?省得咱扛着担子跑。”
林溪眼睛一亮:“不仅能撒,还能精准施肥,减少浪费。”
王三秒却冷笑一声:“机器撒的能有手撒的匀?我闭着眼撒化肥,每垄都差不了半两。”
接下来的几天,村里天天上演“新旧大战”
。
林溪操控无人机巡田时,王三秒就扛着锄头跟在后面,时不时指点:“东边那片地你标错了,去年种过豆子,今年该轮作谷子。”
林溪拿着检测仪测土时,王三秒就在旁边用手抓把土搓搓:“这土看着干,底下潮着呢,检测仪不准。”
矛盾在播种那天彻底爆。
林溪根据土壤数据制定了种植方案:河滩地改种耐碱的高粱,坡地种抗旱的谷子。
王三秒却坚持按老规矩来,指挥着村民往河滩地运玉米种子。
“三秒叔,您这样会吃亏的!”
林溪拦在播种机前,手里的检测报告被风吹得哗哗响。
王三秒把烟袋往腰里一别,红着脸吼道:“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都多!
你个城里来的娃娃懂啥?”
他推开林溪就要启动机器,没想到脚下一滑,摔在刚翻过的地里,沾了满身泥。
林溪赶紧去扶他,却被王三秒甩开:“别碰我!”
他爬起来拍着身上的土,看着围观的村民,声音突然低了下去,“去年玉米倒伏,我夜里睡不着觉,蹲在地头抽烟,烟头扔了一地。
可这地是咱的根,不能瞎折腾。”
那天傍晚,林溪坐在村头的老槐树下掉眼泪。
张寡妇端来碗红薯粥,叹着气说:“三秒那是怕了。
前几年有人来推广新品种,结果麦子全死了,他自掏腰包赔了村民的损失。”
林溪看着碗里的红薯,突然想起背包里还有包从学校带来的耐碱高粱种子,是导师特意让她试验的。
第二天一早,林溪没开无人机,背着种子去找王三秒。
他正在自家院子里编竹筐,竹条在手里翻飞,很快就成了个结实的筐底。
“三秒叔,”
林溪把种子袋递过去,“咱分块地试试?您种玉米,我种高粱,到秋收看看谁的收成好。”
王三秒抬眼看她,见她眼里没了之前的倔强,倒多了点诚恳,便哼了一声:“试就试,输了可别抹眼泪。”
播种机在河滩地划出两道平行线。
王三秒撒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