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丹的形成不是简单的能量压缩,而是真元在某种特殊条件下的拓扑相变?
“如果每个真元单元都可以看作是一个量子比特,”
他继续推演,“那么金丹可能就是这些量子比特在高度纠缠状态下形成的宏观量子态”
这个想法令人振奋。
宏观量子态具有许多奇特性质,比如导性和流性,这正好与金丹修士的一些特性吻合:真元运转毫无滞碍,神识感应敏锐异常。
夜空中的星辰仿佛在向他诉说着宇宙的奥秘。
陈三七凝视着那些闪烁的光点,突然意识到自己可能一直在错误的方向上思考。
“为什么一定要压缩?”
他自问,“为什么不是重构?”
在材料科学中,有时不需要极端压力也能获得特殊材料。
比如石墨和钻石都是碳元素组成,但结构不同导致性质天差地别。
真元是否也能通过结构重组而非简单压缩来实现质变?
这个思路打开了新的可能性。
陈三七开始构思各种模型:真元晶格结构、能量拓扑缺陷、信息编码模式
他回想起炼制“星芒”
飞剑时的经验。
导灵合金在星辰能量作用下生了微观结构的变化,从而获得了非凡特性。
人体内的真元是否也能通过类似方式进行重构?
“需要一种催化剂或者模板”
陈三七沉思着,“就像晶体生长需要晶核一样,金丹的形成可能也需要一个‘种子’。”
但这个“种子”
是什么?如何生成?玄清宗典籍语焉不详,现代科学更是无从参考。
夜渐深,沙漠的气温已经降到零下,但陈三七浑然不觉。
他的全部心神都沉浸在这个难题中,各种理论和模型在2o倍脑力的推动下飞碰撞、组合、验证。
有时他觉得已经触摸到了答案的边缘,但那灵感又如流星般转瞬即逝。
金丹大道仿佛隐藏在重重迷雾之后,偶尔透出一丝光芒,却总是难以捉摸。
“或许需要完全跳出传统思维框架”
陈三七望着星空,突然产生一个大胆的想法,“如果不再将真元视为某种‘物质’,而是看作时空本身的某种属性呢?”
这个想法来源于广义相对论中物质和时空的关系。
爱因斯坦告诉我们物质告诉时空如何弯曲,时空告诉物质如何运动。
那么真元是否也能与时空产生某种深层次的互动?
如果是这样,金丹的形成可能不是能量的压缩,而是真元与局部时空的某种“耦合”
过程。
金丹修士之所以能够御空飞行,不是因为他们克服了引力,而是因为他们能够微调自身与时空的关系!
这个想法令人震撼,但也带来了更多问题:如何实现这种耦合?需要什么样的条件?会产生什么副作用?
陈三七感到自己正站在一个无比广阔的新领域门前,门后是前所未见的风景,但门上的锁却异常复杂。
时间在沉思中飞快流逝,星辰在天穹上缓缓移动,银河的位置已经生了明显变化。
陈三七依然站立在原地,身体周围隐约有能量波动,那是他无意识中运转真元进行模拟计算的表现。
有时他会突然坐下,用手指在沙地上写下复杂的公式;有时他又会仰望星空,仿佛在向宇宙寻求答案。
各种想法和理论在他的脑海中激烈碰撞,科学和修真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
他尝试构建一个统一模型,将量子场论、广义相对论与修真理论结合起来。
这个尝试极其困难,但偶尔闪过的灵感火花让他相信方向是正确的。
“真元可能是一种特殊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
“金丹形成或许与对称性自破缺有关”
“神识可能是某种量子纠缠现象”
一个个大胆的假设被提出,又被仔细审视。
有的被放弃,有的被保留,有的被修改。
在这个过程中,陈三七对修炼本质的理解在不断深化。
然而,无论理论如何精妙,最终都需要实践来验证。
而金丹期的突破实验,风险极大。
“需要设计一个安全的实验方案”
陈三七开始构思各种可能的方法,“或许可以先用体外真元进行初步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