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的余晖将罗布泊的荒漠染成一片金黄,陈三七独自站在基地外的一座沙丘上,远眺着地平线上缓缓沉落的太阳。
白日的炎热正在迅消退,晚风开始带来戈壁滩特有的凉意。
完成飞剑的研制后,他难得有片刻闲暇,特意来到这片寂静的荒漠,让自己远离实验室的喧嚣和数据的纷扰。
当最后一抹霞光消失在天际,深邃的夜空中开始闪现出点点繁星。
在这片没有光污染的天空下,银河如同一道璀璨的天河横跨天际,无数星辰闪烁着神秘的光芒。
筑基期的修为让陈三七无惧夜间的寒冷,他的身体自动调节着体温,真元在体内缓缓流转。
凝视着无垠的星空,他的心情逐渐平静下来。
日间研制飞剑时的兴奋和紧张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沉的宁静。
在这片浩瀚的宇宙面前,个人的烦恼和困惑显得如此渺小。
然而,这份宁静很快被一个长久以来困扰他的问题打破——如何突破金丹期?
回想起修炼之路,从最初的引气入体,到真气液化成就筑基,每一步都有迹可循。
炼气期是积累和转化的过程,将天地灵气转化为自身真气;筑基期则是压缩和精炼,将气态真气压缩为液态真元。
那么金丹期呢?按照这个逻辑,应该是将液态真元进一步压缩为固态金丹。
但这个简单的推论背后,却隐藏着令人困惑的物理难题。
陈三七的脑海中开始浮现出各种物理公式和数学模型。
根据经典物理学,物质从气态到液态的相变相对容易实现,只需要适当的温度和压力条件。
现代工业中,液化气体已是成熟技术,比如氮气在-196°c、氧气在-183°c即可液化。
真气液化的过程与之类似,通过特定的功法运行和能量场约束,将气态真气压缩到临界点,从而实现液化。
筑基期的修炼,本质上就是不断提高液化率和纯度的过程。
然而,从液态到固态的相变,却完全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
“根据玻尔-爱因斯坦凝聚理论,”
陈三七喃喃自语,“当粒子被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时,会聚集到最低量子态,形成一种新的物质状态。
但真元不是普通物质,它是能量和信息的特殊结合体”
他的思维开始深入量子领域。
在量子力学中,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而真元似乎表现出某种“能量-信息二象性”
。
这或许就是关键所在?
陈三七回忆起月球遗址中关于金丹大道的零星记载:“金丹者,非金非丹,乃先天一炁所凝,内蕴造化,外通天地。”
这段话看似玄奥,但用科学语言解读,可能意味着金丹是一种高度有序的能量-信息结构。
夜幕完全降临,银河横跨天际,无数星辰如同镶嵌在黑天鹅绒上的钻石。
陈三七仰望着这片浩瀚的星海,突然灵光一闪。
“恒星!”
他几乎喊出声来,“恒星的演化过程!”
在天体物理学中,恒星的演化正是一个从气态到液态再到固态的完美范例。
星际云气在引力作用下凝聚成原恒星(气态),随着密度增加开始核聚变(等离子态),最终可能演化为白矮星(电子简并态)或中子星(中子简并态)。
“难道金丹的形成类似于恒星的简并过程?”
这个想法让陈三七兴奋不已。
他立即开始计算。
根据费米-狄拉克统计,当电子被压缩到极致时,会产生简并压力,阻止进一步坍缩。
真元若是要实现类似的简并态,需要多大的能量密度?
粗略计算的结果令人震惊:要达到电子简并态,能量密度需要达到1o9j3级别;而要达到中子简并态,更是需要1o32j3的惊人密度!
“这不可能”
陈三七摇头自语,“人体怎么可能承受如此巨大的能量密度?”
但转念一想,玄清宗典籍中记载的金丹修士确实拥有移山倒海之能,若是体内蕴含着如此巨大的能量,倒也解释得通。
问题在于如何实现这种极端的能量压缩而不自我毁灭。
陈三七的思维转向了现代物理学的另一个前沿领域——拓扑相变和量子纠缠。
或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