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守望者”
建立的临时合作,如同在悬崖边缘搭建起的脆弱索桥。
双方都小心翼翼地维持着平衡,既利用着对方提供的资源和技术,又时刻提防着索桥另一端的巨兽是否会突然撕毁协议。
“守望者”
提供的“基础防御场蓝图”
被迅分到全球顶尖的科研机构。
其技术原理令人类科学家们既感到震撼又心生警惕。
它并非传统的能量护盾,而是一种通过精确操控局部时空度规,在目标周围形成一个“逻辑静滞区”
的装置。
在这个区域内,一切高度有序的、基于已知物理规律的能量和物质运动都会受到极大抑制甚至停滞,从而有效抵御“熵增哨兵”
那种基于信息解构的“抹除”
攻击。
然而,构建和维护这种防御场,需要消耗巨大的能量,并且其运作核心是一种冷酷的、排除一切“噪音”
和“随机性”
的绝对秩序算法。
初步测试表明,长时间处于这种防御场保护下的生物,会不自觉地感到压抑、思维僵化,甚至出现情感淡漠的倾向。
这对于依赖创造力和情感连接的人类文明而言,无疑是一种潜在的慢性毒药。
“这是饮鸩止渴。”
一位资深物理学家在联合技术评估会议上忧心忡忡地指出,“我们在用可能扼杀自身特性的技术,来换取生存的机会。”
“但没有它,我们可能连‘鸩’都没得喝,直接就会被‘收割者’抹掉。”
另一位军事战略家反驳道,“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求。
我们可以先解决生存问题,再想办法消除副作用。”
类似的争论在各个层面都在上演。
与此同时,“灵网”
内部,由莉亚和韦斯特主导的“个体性干扰”
技术优化项目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他们不再将“个体性”
视为简单的混乱噪音,而是尝试将其系统化、模型化。
他们研究不同情感类型(如强烈的爱、坚定的信念、无畏的勇气、甚至深沉的悲伤)对“熵增哨兵”
逻辑核心的干扰效率;他们探索如何将多个独特的意识波动协调共振,产生更强大的“信息抗性”
场;他们甚至开始尝试,将这种基于“人性”
的力量,与人类现有的科技武器相结合,开出能够承载并放大“个体性”
干扰的特种弹药和载具。
这个过程同样充满挑战。
过度系统化可能会削弱“个体性”
本身的不可预测性优势,而协调不同的意识又可能引新的冲突和消耗。
但进展是实实在在的。
一些初步的、小范围的联合演习显示,由经过训练的“星火”
节点引导的“个体性干扰场”
,确实能够有效削弱模拟“熵增哨兵”
攻击的强度,为常规防御和反击争取宝贵时间。
就在双方都在争分夺秒地提升自身实力时,“守望者”
共享的深空监测网络来了新的警报。
【检测到‘清理协议’主力舰队……前驱波动……预计抵达太阳系外围时间:标准地球时间167至243小时。
舰队规模……出数据库记录阈值……威胁等级:灭绝级。
】
警报附带的模拟影像,让所有看到它的人都感到一阵彻骨的寒意。
那并非整齐划一的星际舰队,而是一片……移动的“虚无深渊”
。
无数类似“熵增哨兵”
、但体积更大、结构更复杂的阴影在其中沉浮,它们彼此缠绕、融合,仿佛一个能够吞噬整个恒星系的、活着的宇宙灾难。
在这片深渊的核心,隐约可见一个更加庞大、难以名状的轮廓,仅仅是其存在本身,就令模拟系统的运算几乎过载。
“收割者”
的主力,不再是零星的哨兵,而是真正的、旨在“清理”
整个“园圃”
的毁灭洪流。
时间,只剩下不到地球时间十天!
压力瞬间达到了顶点。
全球范围内的战备等级提升至最高。
所有城市开始执行紧急疏散和避难预案,重要的工业设施和科研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