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梅留下的光痕信息,如同在“灯塔”
死寂的湖面上投下了一颗石子。
涟漪迅扩散,带来了新的希望,也带来了更深的谜团和紧迫感。
“织网者”
。
“归零”
。
这两个词和那三个嵌套旋转的几何图形,成为了“灯塔”
最高优先级的研究对象。
艾娃·索伦森的团队暂停了所有其他项目,将所有计算资源和智力都投入到破解这谜题之中。
图形被多角度记录、分析,试图找出其数学本质、拓扑结构或与已知任何文明符号体系的关联。
词汇被置于所有已知和从林梅处获得的异世界语言数据库中进行交叉检索,分析其可能的词根、语境和象征意义。
陈凯则面临着更现实的压力。
林梅在传递信息后陷入了比之前更深的昏迷,生命体征微弱,脑波活动几乎降至维持生命的最低水平,仿佛那次信息传递耗尽了她最后的能量。
医疗团队用尽了手段,也只能勉强维持她的生命,无法唤醒她。
她像一座信息宝库,钥匙却沉入了无底深渊。
与此同时,“灯塔”
外部的局势也在悄然变化。
“世界-beta”
在悖论引擎被毁后,似乎暂时失去了大规模跨维度攻击的能力,但其常规的侦察和渗透活动变得更加频繁和具有侵略性。
几次小规模的空间冲突在“灯塔”
外围防御圈爆,虽然都被击退,但“灯塔”
的防御资源正在被快消耗。
马尔科姆将军多次在安全委员会上强调加强常规军备和扩大防御纵深的必要性,与陈凯主张的集中资源破解“织网者”
谜题的战略产生了分歧。
“我们不能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一个昏迷病人留下的、含义不明的词汇上!”
马尔科姆在会议上慷慨陈词,“‘世界-beta’的舰队就在我们家门口!
我们需要战舰,需要武器,需要巩固我们的防线!
而不是把宝贵的资源和顶尖的科学家用来玩猜谜游戏!”
陈凯据理力争:“将军,我们之前的胜利,正是依靠林博士带来的非常规信息。
常规战争我们处于绝对劣势,只有找到打破僵局的关键,才能赢得真正的生存权。
‘织网者’和‘归零’可能是我们唯一的机会!”
争论往往没有结果,资源在两种意见间被艰难地平衡和分配。
就在这种内忧外患的紧张氛围中,艾娃团队的研究取得了第一个突破。
他们现,林梅留下的那三个嵌套旋转的几何图形,其动态结构与“彼岸”
信号在极宏观尺度上(将数月甚至数年的信号波动视为一个整体)的某种深层谐振模式存在高度相似性!
这并非简单的符号,更像是一个……“密钥”
或者“识别码”
,指向“彼岸”
信号内部一个极其隐蔽的“信息层”
!
这个现让所有人精神一振。
林梅留下的,可能不是需要“破解”
的谜语,而是需要“使用”
的工具!
他们立刻尝试利用这三个图形的数学模型作为滤波器和解码器,对实时接收的“彼岸”
信号进行二次处理。
过程充满了风险,他们小心翼翼地绕开那些已知可能引起“排斥反应”
的频段。
经过数天不眠不休的调试,屏幕上原本杂乱无章的“彼岸”
信号瀑布流,突然生了奇异的变化!
在特定算法和图形密钥的作用下,一部分信号如同被剥离的丝线,从混沌的背景中分离出来,开始自我组织,形成了一种……结构化的信息流!
这信息流并非文字或图像,而是一种更加抽象、仿佛直接描述底层规则和关系的“元数据”
。
它晦涩难懂,但艾娃团队敏锐地察觉到,其中反复出现一些与“织网”
相关的概念——并非蜘蛛织网,而是一种描述“连接”
、“维系”
、“结构生成与稳定”
的抽象过程。
“‘织网者’……可能不是一个具体的实体,”
艾娃兴奋地向陈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