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现让所有人不寒而栗。
“观测者”
的“镜子”
,映照出的不再仅仅是人类的光明面,也开始清晰地映照出阴影和裂痕。
“方舟派”
抓住这个机会,大肆宣扬:“看!
连‘观测者’都认为我们的内部矛盾是低效和需要被优化的!
必须尽快统一思想,消除分歧!”
而“血肉派”
则反驳:“正因为有矛盾,有争论,我们才是活的文明!
一个只有一种声音的文明,和机器有什么区别?‘观测者’记录它,恰恰证明这是我们文明复杂性和生命力的体现!”
双方的争论因此更加激烈,几乎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一些“方舟派”
的极端分子甚至开始秘密策划,准备动用武力手段“清理”
那些他们认为“拖后腿”
的“血肉派”
核心成员,包括部分被选中的“火种”
。
紧张的气氛在全球蔓延,信任濒临破裂。
刚刚因为外部威胁而凝聚起来的力量,眼看就要因为内耗而分崩离析。
就在这内乱一触即的关键时刻,李默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他通过“薪火”
网络,向全球布了一段公开讲话。
他没有回避矛盾,而是直接将其摆上了台面。
“……我们正在被注视,不仅仅被潜在的敌人,也被一位沉默的‘观察者’。
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的美好,也映照出我们的不堪。”
“我们看到,它开始记录我们的纷争,我们的矛盾。
有人因此恐惧,认为这是我们的弱点,需要被消除。
但我却认为,这或许……正是我们最需要向它,也向我们自己证明的东西。”
李默的声音平静而有力,透过屏幕,传递到世界每一个角落。
“一个没有矛盾的文明,是死去的文明。
矛盾、争论、甚至冲突,本身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我们失去了在矛盾中寻求共识、在争论中逼近真理、在冲突后达成和解的能力!”
“这份能力,这份在动态平衡中前进的韧性,才是我们人类文明真正的力量所在!
才是我们区别于冰冷机器、区别于那些可能只想吞噬或格式化我们的‘古老存在’的根本!”
他呼吁双方停止对抗,开启一场全球范围的、公开透明的“文明大辩论”
。
将所有的分歧、所有的担忧、所有的方案,都摆在明面上,让理性和情感充分碰撞,让全体人类共同思考文明的未来。
“让我们向‘观测者’,也向我们自己证明——”
“我们的人类文明,纵然充满裂痕,但这些裂痕,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我们或许永远无法达成完美的统一,但我们永远保有在分歧中前行、在黑暗中寻找微光的……勇气与智慧!”
这番讲话,如同在沸腾的油锅中滴入了一滴冷水,引了剧烈的反响。
支持与反对的声音同样激烈,但一种更加理性的讨论氛围开始逐渐取代之前的相互攻讦。
全球范围的“文明大辩论”
在各大平台展开,无数普通人参与其中,阐述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声音。
而“观测者”
的“回响”
,也随之生了变化。
它不再仅仅是“记录”
纷争的模式,开始出现一些更加微妙、更加……“倾向性”
的反馈。
当辩论中出现基于逻辑推演、数据支撑的理性探讨时,随后几天,一些关键的科研领域会迎来小小的突破。
而当辩论中出现基于共情、人文关怀和长远考量的感性呼吁时,一些地区的自然环境或社会氛围会莫名地变得更加和谐。
它仿佛在通过这种方式,表达着它对某种辩论“质量”
或“方向”
的……“偏好”
?
李默看着这些变化,心中若有所悟。
“观测者”
想要的,或许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标本,也不是一个内部铁板一块的机器。
它感兴趣的,可能正是人类这种在矛盾中动态演化、在理性与感性间寻找平衡的、充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