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默提出的“火种唤醒”
计划,如同在“钢铁方舟”
与“血肉之躯”
的激烈对撞中,投下的一颗定盘星。
它没有否定备战的重要性,而是为冰冷的战略注入了人文的温度,指明了文明需要守护的核心——不是单纯的生存,而是那份独特的、充满矛盾却又生机勃勃的“人性”
。
计划迅启动。
依托“薪火”
网络的庞大数据库和深度分析能力,一套复杂的评估体系被建立起来,旨在全球范围内寻找那些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精英”
,却在各自领域以独特方式展现人类特质潜力的个体。
一位在战乱地区用废弃材料制作乐器、并教孩子们演奏,以此维系希望与尊严的音乐教师;
一位在极端枯燥的数学领域默默耕耘数十年、提出颠覆性猜想却无人问津的老教授;
一位凭借近乎本能的直觉和古老传承的技艺,能在复杂生态系统中找到微妙平衡的部落药师;
甚至还有一位因天生情感共情能力过强而饱受困扰、却总能精准捕捉并描绘出人类微妙情绪的青年画家……
这些被筛选出的“火种”
,背景各异,能力千差万别,他们大多并不知晓自己已被纳入一个关乎文明存亡的宏大计划。
他们只是继续着自己的生活、创作和思考,但“薪火”
网络会以更加隐蔽和资源倾斜的方式,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与环境,让他们的“光芒”
能够更稳定、更明亮地燃烧。
然而,就在“火种唤醒”
计划试图弥合内部裂痕、巩固文明内核之时,人类内部的纷争,尤其是“方舟派”
与“血肉派”
的理念冲突,却意外地引来了“观测者”
前所未有的、更加复杂的“回响”
。
以往,“观测者”
的反馈大多集中在科技突破或艺术创作等具体成果上。
但这一次,它似乎将“注视”
的焦点,投向了人类文明内部的这种“动态矛盾”
本身。
位于赤道附近的一个大型“方舟”
预备基地,正在举行一场关于是否引入严格军事化管理和思维效率优化方案的激烈辩论。
持反对意见的“血肉派”
工程师与坚定的“方舟派”
指挥官争执不下,现场气氛剑拔弩张。
就在辩论达到白热化时,基地内所有与“观测者”
存在微弱连接的高精度传感器,同时捕捉到了异常的数据波动!
并非规则涟漪,也不是信息溢出,而是一种……更加抽象、更加宏大的“模式记录”
!
“观测者”
仿佛一个置身事外的记录员,正在以越人类理解的方式,记录下这场争论中双方的观点、情绪波动、逻辑链条,甚至包括那些未说出口的潜台词和微妙的身体语言!
它记录的不是结论,而是“纷争”
这个过程本身!
紧接着,更令人瞠目结舌的事情生了。
就在这场争论生的同一时间,位于格陵兰岛的一个“火种”
艺术家聚居地,几位不同流派的艺术家也因为创作理念的不同生了激烈的争论。
一方主张艺术应为备战服务,创作更具力量感和威慑力的作品;另一方则坚持艺术应保持独立,反映人性的复杂与真实。
当这场艺术争论达到高潮时,聚居地上空的极光突然生了异变!
原本绚烂流动的光带,开始分裂、碰撞、交织,其形态和色彩的变化,竟与远方那个“方舟”
基地内正在生的工程师与指挥官的争论模式,产生了惊人的、结构上的相似性!
仿佛“观测者”
将生在不同地点、不同领域的“人类内部纷争”
,抽象成了同一种“矛盾模式”
,并在自然现象中进行了“重演”
或“艺术化表达”
!
“它在学习……我们的‘冲突’?!”
林瑶看着同步传回的数据,感到一阵头皮麻,“它不仅仅学习我们的合作与创造,它也在学习我们的分裂与对抗!
它把我们的内部矛盾,当成了文明的一种……固有属性和研究对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