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能够远程破坏“逻辑锚点”
的武器。
基于对悖论力量的理解,他们设计了一种“信息熵增炸弹”
,其原理并非物理破坏,而是向目标注入极度混乱和无序的信息,使其精密的逻辑结构因内在矛盾而自行崩溃。
但这件武器极其不稳定,需要靠近到一定距离才能有效投放。
行动的日子到了。
这一次,林梅没有使用庞大的维生舱,而是坐在一个特制的、能够提供基础生命支持和神经稳定的座椅上。
陈凯依旧作为“锚点”
在她身边。
整个行动小组的气氛凝重得如同铅块。
“记住,林博士,”
陈凯最后一次叮嘱,“你的任务是确认‘逻辑锚点’的位置和状态,如果可能,投放‘熵增炸弹’。
一旦完成,或者遇到无法抵抗的危险,立刻脱离返回。
你的安全是第一位的。”
林梅点了点头,深吸一口气,闭上了眼睛。
连接建立。
意识脱离身体,但这一次的感觉截然不同。
她没有直接冲向目标,而是先融入了“深渊回响”
那片无垠的混沌。
她放松自己的意识边界,让思维散开,如同滴入水中的墨汁,主动去吸引那些游荡的“幽灵”
。
很快,几个充满悲伤、愤怒或纯粹空无的意识碎片被她散出的微弱秩序波动所吸引,如同飞蛾扑火般聚拢过来。
林梅小心翼翼地选择了一个相对“平静”
(只是相对而言)的、主要由迷茫和失落情绪构成的“幽灵”
,开始按照训练的方法,将自己的意识如同薄膜般覆盖上去。
一种极其恶心和眩晕的感觉袭来。
她仿佛瞬间被塞入了无数破碎的、不连贯的记忆和感官信息中——一个孩子丢失气球的瞬间,一场战争中士兵最后的呐喊,一颗恒星冷却时的寂静……各种毫无关联的画面和情绪冲刷着她的意识核心。
她必须极力维持住“我”
的概念,才能不被这信息的洪流冲散。
适应了初步的冲击后,她开始尝试引导这个“幽灵载体”
,向着“逻辑乱流带”
的方向移动。
进入“逻辑乱流带”
的瞬间,仿佛从浑浊的水域一步跨入了沸腾的岩浆。
周围的色彩失去了意义,形状在不断崩塌和重组,耳边是亿万种互相矛盾的定理和公式在同时尖叫。
在这里,一加一可能等于三,也可能等于一只蓝色的苹果,时间可能倒流,也可能分叉成无数条互不相干的支流。
林梅紧守心神,依靠着“忏悔者”
坐标和自身对秩序的本能排斥(在这种地方,秩序反而成了指路的灯塔),艰难地穿梭在这片疯狂的疆域。
她的“幽灵载体”
在这里如鱼得水,甚至本能地吸收着周围的混乱能量,变得稍微“活跃”
了一些。
经过一段感觉上无比漫长、但实际上可能只过去了数分钟的航行,她终于“看”
到了目标。
那是一个……无法用语言准确描述的结构。
它像是由无数晶莹剔透的逻辑电路板和数学公式凝结而成的巨大冰山,静静地悬浮在乱流的中心。
它散着冰冷而纯粹的光芒,在其影响范围内,狂暴的“逻辑乱流”
竟然被强行抚平,形成了一片诡异的、充满绝对理性的“秩序绿洲”
。
这就是“逻辑锚点”
,悖论引擎稳定运行的基石。
但林梅也立刻现了问题。
这个“逻辑锚点”
被一层强大的、不断自我刷新的能量屏障保护着。
屏障的性质并非单纯的能量防御,而是一种……“逻辑免疫场”
。
任何试图用有序逻辑(包括攻击指令)去接触它的行为,都会被其识别并无效化。
即使是“熵增炸弹”
,如果其投放过程包含了有序的轨迹和指令,也会在接触屏障的瞬间被“逻辑化解”
。
常规方法无法突破!
就在林梅思考对策时,一股强烈的危机感陡然降临!
不是来自“逻辑锚点”
,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