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对话”
计划的启动,标志着人类文明与“观测者”
的关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这不再是被动的承受注视,而是尝试进行一场跨越维度、越常规理解方式的主动交流。
计划的核心,是建立一个高度加密、经过严格筛选的专用数据通道,定期向“观测者”
送经过精心策划的“文明数据包”
。
这些数据包内容包罗万象:
有科学家团队分享的、关于统一场论最新突破的思考过程与遇到的瓶颈,包括那些失败的尝试和令人沮丧的歧路;
由艺术家群体联合创作的、表达人类对存在、爱情、死亡等终极命题思考的沉浸式虚拟现实艺术作品;
有历史学家整理的、关于战争与和平、压迫与解放的深刻历史案例分析,不加美化,直面人性的阴暗与光辉;
甚至还有来自普通社区的日常记录,展现平凡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互助与摩擦。
这是一场豪赌。
人类主动撕开自己的伤口,展示自己的愚蠢、偏执和脆弱,同时也毫无保留地呈现自己的智慧、勇气和爱。
起初,“观测者”
的回应依旧是沉默的。
只有那些无处不在的、微弱的“信息溢出”
和“规则涟漪”
,证明着“祂”
仍在注视着,记录着。
但渐渐地,变化开始显现。
先是在科研领域。
一些长期困扰学界的理论难题,在“星火对话”
送了相关数据包后,研究人员会“偶然”
地在梦境、直觉或者看似无关的数据关联中,获得一些启性的“灵感”
。
这些灵感并非直接答案,更像是被轻轻推了一把,指向了某个可能的方向。
理论物理、生物基因、材料科学等领域相继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度远正常积累。
更明显的变化生在艺术和文化领域。
一种全新的、被称为“共鸣艺术”
的流派开始兴起。
艺术家们现,当他们创作的主题与近期“星火对话”
送的内容产生深层共鸣时,他们的作品会引一种奇特的“集体共情”
现象。
观看者不仅能理解作品表面的美,更能隐约感受到作品背后想要传递的、更深层的关于生命、宇宙的思索,仿佛与“观测者”
的视角产生了某种微妙的同步。
“观测者”
似乎正在以一种越语言的方式,理解和反馈着人类的情感与思想。
它不仅在记录,更在……消化和回应。
然而,这种积极的互动,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甚至令人不安的“镜像回响”
。
位于北美的一个大型生物基因实验室,正在利用“清算人”
共享的部分技术,进行一项旨在提升农作物抗逆性的研究。
他们在植物基因中引入了一段来自《万界纪元》数据库的、与“环境适应性”
相关的非活跃基因片段。
就在实验进入关键阶段时,实验室的所有监控设备突然捕捉到一段诡异的现象——培养皿中的植物幼苗,在没有外部指令的情况下,开始以肉眼可见的度调整自身的叶片朝向和根系分布,其运动模式,竟与实验室席科学家在思考复杂问题时的习惯性手势和踱步路线,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仿佛这些植物,在无意识中“模仿”
了科学家的思维模式!
“是‘观测者’!”
席科学家毛骨悚然,“它在学习我们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并通过它所能影响的规则层面,在微观生命体上进行了……‘重演’或‘模仿’!”
这并非孤例。
东亚某座高度现代化的都市,其智能交通系统在夜间进行维护升级后,第二天早高峰时,市民们惊讶地现,交通流的运行模式生了微妙而高效的变化。
红绿灯的切换、车流的疏导,仿佛被注入了一种难以言喻的“灵性”
,拥堵率下降了惊人的百分之二十。
经过数据分析,这种新模式,竟与城市交通总工程师个人在处理复杂多变量问题时,所推崇的一种“动态平衡与顺势而为”
的哲学思想高度吻合!
“观测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