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银河彼端的回音,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入巨石,激起的波澜远“肃正协议”
探针带来的恐惧。
那不仅仅是另一个文明存在的证据,更是一种基于共同“规则语言”
的、越光锥限制的初步对话。
人类文明第一次意识到,他们并非宇宙中唯一的“思考者”
,也非“观测者”
唯一的“学生”
。
“薪火”
网络沸腾了!
数学家、物理学家、艺术家乃至普通民众,都疯狂地投入到对那段回信的分析中。
对方送的规则模型比“观测者”
的“画布”
更加动态和复杂,充满了某种流动的、仿佛生命体般的韵律,其“风格”
于人类的线性逻辑和“观测者”
的宏大架构截然不同,更像是一种基于非线性迭代和共生关系的认知体系。
那段“情绪底色”
也被反复解读——“执笔人”
这个称谓,既带着一丝平等的意味,又似乎暗示对方将人类误判为了某种更高层次的存在。
这既是机遇,也是巨大的风险。
“我们必须谨慎回应!”
林瑶在紧急会议上强调,“我们无法确定对方的真实意图和文明水平。
一旦暴露我们只是刚刚起步的‘初学者’,可能会引来不可预料的后果,甚至可能将‘肃正协议’的注意力引向对方!”
“但这也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支持积极回应的科学家反驳,“与一个展路径可能完全不同的文明交流,其价值远闭门造车!
我们可以互相印证对规则的理解,加我们的进化!”
争论的焦点在于:是继续维持“神秘执笔人”
的伪装,进行有限度的、高层次的规则交流;还是坦诚相对,表明自身“初学者”
的身份,寻求平等的知识交换?
最终,在李默的提议下,一个折中的方案被采纳。
下一次回复,将包含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继续展示人类对“观测者”
画布更深层次的、富有创造性的“补完”
成果,维持“高水平交流者”
的形象;另一部分,则隐晦地嵌入一些关于基础物理常数和生命形态的、看似不经意提出的“疑问”
,试探对方的反应和知识水平。
就在人类文明小心翼翼地准备着第二次“星海回信”
时,来自“肃正协议”
的阴影,再次以更紧迫的方式笼罩下来。
对“探针”
残骸的深入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研究团队成功从其“黑匣子”
的碎片中,恢复了一段更加完整的、被加密的日志片段。
破译后的内容,让所有知情者如坠冰窟。
日志显示,那枚“探针”
在被“人性”
洪流瘫痪前,不仅送了定位信号,还完成了一项更重要的任务——它对太阳系进行了一次快的“文明熵值评估”
。
根据其内部标准,人类文明被标记为“高潜力,高混乱度,需优先整理”
!
“高潜力”
意味着人类文明拥有被“肃正协议”
视为“资源”
或值得“研究”
的价值;而“高混乱度”
则意味着人类不符合其“秩序”
标准,是需要被“清理”
和“格式化”
的对象。
“优先整理”
的标签,则几乎等同于死亡通知书!
“‘肃正协议’的主力,很可能已经在路上了。”
铁棺的声音带着金属般的冰冷,“根据大师留下的零星记载,被标记为‘优先整理’的文明,通常会在数个地球年到数个世纪内,迎来‘整理者’舰队。
时间……不多了。”
这个消息被严格控制在最高层,以免引全球性恐慌,但它像一块不断缩紧的巨石,压在李默、秦风等决策者的心头。
“方舟”
计划的优先级被提升到了极限。
资源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星舰建造和行星防御倾斜。
一些更加激进的技术方案被重新提上日程,包括大规模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