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的行为偏差。
同时,林梅开始有意识地将k-7b纳入她的日常感知范围。
她现,当这个机器人靠近时,那种微弱的“异频”
波动就会变得隐约可辨。
她甚至尝试在一次它配送物品时,故意在脑海中构想一个关于“基石”
核心参数的复杂问题。
就在那一刻,k-7b搭载的环境传感器(用于避障和导航)似乎有极其细微的能量波动,仿佛在被动记录着什么。
他们不是在控制机器人,林梅得出了一个更可怕的结论——他们是将转移出来的意识,或者说某种信息体,隐藏、寄生在了这些拥有复杂传感器和数据处理能力的机器内部!
这些机器人,成为了他们完美的、不被怀疑的间谍载体!
它们可以堂而皇之地在“灯塔”
内部穿梭,记录一切,将信息通过某种未知方式传递出去。
“沉默的渗透者……”
陈凯在听到林梅的推断后,低声说道,眼神冰冷,“比派‘镜像体’混入人群更隐蔽,更高效。”
监控程序很快传来了第一批可疑数据。
除了k-7b,还有另外三台在不同区域活动的机器人(两台清洁机器人,一台仓库搬运机器人)也表现出类似的行为异常——微小的动作延迟、对特定区域或人员的异常关注(表现为传感器聚焦时间远正常需求)、以及内部数据流中出现无法解释的加密数据包碎片。
这些机器人活动的轨迹,覆盖了能源核心区、通讯枢纽附近、甚至……陈凯办公室外的走廊!
敌人已经将触角伸到了“灯塔”
最敏感的区域。
一个严峻的抉择摆在面前:是立刻收网,扣押这些被“寄生”
的机器人,但可能惊动背后的操纵者,导致他们切断联系或启动更极端的破坏程序?还是按兵不动,利用这些“间谍”
反向传递虚假信息,甚至追踪其信息传输的最终目的地?
经过激烈的讨论和风险评估,陈凯最终拍板:采取“蜂蜜陷阱”
策略。
在“探针”
小组和少数绝对可靠的技术专家配合下,一场精密的欺骗行动开始了。
他们先在绝对物理隔离的安全环境下,搭建了一个高度仿真的“基石”
控制子系统模拟平台。
这个平台拥有与真实“基石”
几乎一模一样的数据接口和能量反馈模拟,但其内部运行的是一个精心编制的“剧本”
。
然后,他们开始通过被监控的机器人可能的信息窃取渠道,“无意”
地泄露关于这个“模拟基石”
的“绝密”
信息——一份伪造的技术报告,声称现了“基石”
一个潜在的、能极大提升能量输出效率但存在不稳定风险的“载模式”
,并计划在某个特定时间在模拟平台上进行秘密测试。
为了让诱饵更逼真,林梅甚至配合地在一次“偶然”
的走廊“邂逅”
中,让k-7b机器人“偷听”
到了她与陈凯关于这次“测试”
的、看似紧张的低声交谈。
鱼儿果然上钩了。
在预设的“测试”
时间,监控程序捕捉到那几台被“寄生”
的机器人,其内部异常数据流活动达到了顶峰。
它们显然在全力记录模拟平台运行时产生的所有数据。
更重要的是,技术团队成功地追踪到一股极其隐蔽、方向指向“彼岸”
信号源深处、采用了复杂量子加密技术的微弱信息流,正从这些机器人身上出!
“信号锁定了!
正在尝试破译和反向追踪!”
技术主管的声音带着压抑的兴奋。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以为计划成功时,异变再生!
“灯塔”
的普通生活区内,突然响起了凄厉的火灾警报和区域隔离警报!
多个区域的灯光瞬间切换为应急红色,高压水雾灭火系统自动启动,厚重的隔离闸门轰然落下,将几个居住区分割开来。
指挥中心一片混乱。
“报告!
b-12居住区、c-5休闲广场等多个非核心区域同时触最高级火警和生化污染警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