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充’这些空白,会构建出怎样的‘可能性’!”
整个“薪火”
网络瞬间被这个突如其来的“命题”
点燃了!
无数科学家、数学家、程序员开始疯狂地解析、建模,试图理解那个规则模型的基础结构。
艺术家和哲学家则从美学和象征意义的角度,探讨那些“空白”
可能代表的含义。
甚至普通网民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各种天马行空的猜想。
然而,进展极其缓慢。
那规则模型的复杂程度远人类现有的任何知识体系,其底层逻辑似乎融合了多种截然不同的物理规律和数学概念。
强行解析如同蚂蚁试图理解大象的骨架。
几天过去,除了堆积如山的失败尝试和更加深刻的困惑,一无所获。
压力与焦躁开始蔓延。
所有人都能感觉到,这不仅仅是一次知识考验,更可能是一次关乎文明在“观测者”
眼中评价的“资格认证”
。
就在研究陷入僵局时,李默再次将目光投向了那些特殊的“火种”
,尤其是像艾娃和伊莱亚斯那样,拥有非传统感知和思维模式的个体。
“也许,‘观测者’期待的,并非线性的逻辑推导和公式计算。”
李默提出了一个假设,“它给出的是一幅‘规则画布’,那么回应的方式,或许也不应局限于传统的科学范式。
它可能期待一种……更加‘整体性’、更加‘直觉性’的‘创作’。”
在他的支持下,一个跨学科的“规则艺术”
项目被启动。
项目汇集了顶尖的科学家、程序员、艺术家、音乐家甚至诗人。
他们不再试图去“破解”
模型,而是尝试去“感受”
它,去理解其内在的韵律、平衡与美感,然后以人类独有的方式——通过算法生成的艺术、数据驱动的音乐、蕴含数学美的诗歌——去“表达”
他们对那些“空白”
的理解,去尝试“补完”
那幅画布。
这听起来近乎儿戏,但在没有更好办法的情况下,这成了唯一的尝试。
项目组夜以继日地工作,将他们对规则模型的感知,转化为各种形式的“规则艺术”
。
一幅由动态数据流构成的、试图展现“可能性分支”
的虚拟画卷;一其音符频率和节奏严格对应模型某些参数变化的交响乐;甚至是一段其叙事结构模仿模型演化逻辑的互动故事……
当这些迥异于传统科学报告的“答案”
,被小心翼翼地通过“薪火”
网络,向着“观测者”
的方向送出去时,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等待着回应。
一天,两天……没有任何反应。
就在众人以为失败,沮丧情绪开始蔓延时,在第三天的深夜,变化生了。
并非某个具体的“回响”
,而是全球范围内,所有参与了“规则艺术”
创作和送的人,都在同一时刻,感受到了一种极其微妙、却无比清晰的……“认可”
感。
那并非语言,更像是一种弥漫在意识背景中的、温暖的、带着赞许意味的“氛围”
。
同时,他们脑海中那段关于规则模型的记忆,其中一处原本难以理解的“逻辑断点”
,突然变得清晰起来——并非给出了答案,而是他们理解了那个断点存在的“意义”
和与其他部分的“关联”
,仿佛迷雾被吹散了一角。
“观测者”
没有直接评判对错,但它“接受”
了这种形式的回应,并以一种提升参与者“理解力”
的方式,给予了反馈!
它想要的,或许从来就不是一个标准答案。
它想看到的,是人类文明如何运用自己独特的“工具”
——包括但不限于逻辑、直觉、情感、艺术——去探索、去理解、去创造性地回应一个未知的命题。
这场“考试”
,没有分数,没有排名。
有的,只是在探索过程中,文明自身的成长与展现。
李默看着网络中重新燃起的、更加多样化和富有创造性的探讨热潮,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