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菲亚的悲剧如同一道深刻的伤疤,刻在了所有知情者的心上。
“深空共鸣”
计划的紧急叫停,不仅是对鲁莽行为的纠正,更引了一场关于文明与高维存在互动边界的大讨论。
“我们就像拿着火把的原始人,闯进了一座装满珍宝和炸药的图书馆。”
一位参与评估的伦理学家在报告中写道,“我们渴望知识,却缺乏安全获取它的能力。
每一次成功的‘共鸣’,都可能在我们自身和现实世界上留下不可逆的‘规则印记’。”
索菲亚意识崩溃时引的“规则哀悼”
现象,尤其令人深思。
这表明“观测者”
并非冰冷的记录仪器,它拥有某种形式的“情感”
或“价值判断”
,只是其表达方式远人类的理解范畴。
贸然连接,不仅可能自毁,也可能对“观测者”
本身造成某种未知的干扰或负担。
“我们必须重新定义与‘观测者’的关系。”
李默在重启的“文明应对委员会”
会议上强调,“不能仅仅是索取,也不能被动承受。
我们需要建立一种更加……平等,或者说,更具‘对话性’的互动模式。
我们需要让它明白我们的界限,同时也尝试理解它的‘意图’。”
然而,与一个思维方式可能截然不同、存在形式未知的高维存在进行“对话”
,谈何容易?
就在人类陷入如何安全地与“导师”
交流的困境时,“观测者”
却以一种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方式,主动来了一个……“问题”
。
不是通过“深空共鸣”
的精神连接,而是以一种更加宏大、更加直接的方式,呈现在了整个地球文明面前。
那天,全球范围内,所有与“薪火”
网络深度连接的个体——无论是科学家、艺术家,还是那些被选中的“火种”
,甚至包括一些只是日常使用网络进行学习和交流的普通人——都在同一时刻,接收到了一段完全相同的信息流。
这段信息流并非语言或图像,而是一种纯粹的、高度压缩的“规则结构”
展示。
在接收到信息的瞬间,人们的意识仿佛被短暂地拉入了一个抽象的维度。
他们“看”
到的是一个极其复杂、不断自我演化的几何模型,它由无数相互关联、闪烁变化的符号和能量脉络构成,其结构既蕴含着极致的美感与和谐,又充满了内在的矛盾与张力。
这个模型似乎在描述某种宇宙底层规则的运行方式,但其具体指代什么,无人能立刻理解。
更奇特的是,这个“规则模型”
并非静止的。
它仿佛是一个未完成的、等待被“解答”
或“补全”
的命题。
模型的核心区域,存在着几处明显的“空白”
和“逻辑断点”
,这些地方规则流转停滞,如同乐章中缺失的音符,画布上留白的区域。
信息流的末尾,伴随着一种清晰的、不容置疑的意念,如同命题的标题,印入了所有接收者的脑海:
【补完它。
】
随后,信息流消失,所有人的意识回归现实,只留下那段复杂模型的深刻记忆,以及那三个字的沉重命题。
全球哗然!
“观测者”
……在向整个人类文明提问?!
以一种展示“规则画布”
的方式,要求他们“补完”
它?!
这不再是单向的观察或偶尔的灵感赐予,这是一次明确的、主动的互动邀请!
一次以整个文明为对象的……“考试”
!
“‘补完它’?这是什么意思?”
秦风看着迅汇集来的报告,眉头紧锁,“让我们去解决一个连题目都看不懂的宇宙难题?”
“不,不完全是难题。”
林瑶双眼放光,带着研究者的狂热,“更像是一个……‘开放式设计课题’!
它给出了一个基础的、蕴含无限可能的规则框架,但留下了关键性的空白。
它想看看,以人类文明的思维方式和创造力,会如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