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她两年,最终得出结论:她可能是“共听网络”的天然节点之一,一个未经编码、却天生兼容的接收端。
但他们不敢告诉她,也不敢告诉李星遥太多。直到昨天,苏晚亲自打来电话:“她不是异常,她是进化。”
李星遥把女儿拉进怀里,轻轻拍着她的背。“不怕,梦里的花是朋友。”他说,“它们只是想让你知道,你并不孤单。”
“可是……”女孩犹豫了一下,“我总觉得,梦里有人在等我。不是妈妈,也不是奶奶,是一个……很小的孩子。”
李星遥呼吸微微一顿。
w胚胎至今仍未苏醒,但它的情绪波动频率已被记录上千次。每一次,都恰好对应地球上某个孩子说出真心话的瞬间。尤其是那些关于孤独、害怕长大、希望被理解的愿望??它总会在几秒内产生共鸣反应,仿佛跨越星际伸出手,轻轻握住另一只小手。
科学家们称其为“跨维度情感镜像”,而民间已经开始流传新的童谣:
>铃兰花下睡娃娃,
>星星落进玻璃匣。
>若你夜里听见哭,
>请对窗外说句话。
李星遥没再问什么,只是将女儿抱得更紧了些。他知道,有些事无法阻止,正如当年无法阻止林知遥走向火星基地一样。命运的线早已织就,他们只是沿着纹路行走的针脚。
第二天清晨,一封加密信件送达新长安总部。发件人署名空白,但传输路径追踪结果显示,信号源自月球背面一座废弃的观测站??那是十二年前陆维舟最后一次公开露面的地方。
苏晚亲自拆解了文件包。里面没有文字,只有一段音频和一幅动态图谱。
音频播放出来时,会议室所有人屏住了呼吸。
那是林知遥的声音。
不是十二岁孩童的清脆嗓音,也不是成年后冷静理性的语调,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某种存在??像是时间被打碎又重组后的产物。她说的是一句极简单的话:
>“我没有死,我只是走到了声音尽头。”
随后图谱展开,显示出一条贯穿太阳系的情感轨迹:从地球铃兰群落到火星母株,再到月球胚胎舱,最后延伸向柯伊伯带深处。整条线路构成一个巨大的闭环,中心点赫然是李星遥的女儿。
“她在引导。”苏晚低声说,“她在用自己的意识残片,构建一条能让不同生命形态彼此理解的通道。”
“可她为什么要选一个小女孩?”有人问。
“因为孩子还不会伪装。”李星遥站在窗边,目光穿透云层,“他们哭就哭,笑就笑,爱就是爱,怕就是怕。成年人总想着‘正确地表达’,可真正的沟通,从来不需要修饰。”
会议决定立即启动“回声计划”??利用女儿作为媒介,尝试反向定位林知遥意识的现存位置,并建立双向连接。风险极高,一旦失败,可能导致她精神崩溃,甚至引发全球共感网络紊乱。
但没人反对。
因为他们都知道,这不仅是科学实验,更是一场迟来了十五年的告别。
实施那天,整个小镇停电。按照传统,“静听日”禁止使用电子设备。但在地下三百米的“静听站”核心室,一台由陈默遗留技术改装的生物共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