绽放,整片森林升腾起蓝色光雾,地核共振再次被激发。月球基地的培养舱内,胚胎缓缓睁开了眼睛,这一次,它的瞳孔中映出了万千星光,以及地球上那一间小小教室里的烛火。
信息流涌入陈默的意识:
>【协议更新】
>**触发条件:当“最初的声音”获得回应**
>**执行指令:开放原型体双向连接权限**
>**身份认证:陈默(守护者)|李星遥(唤醒者)|林知遥(缔造者)**
屏幕上浮现出一行新代码:
>**Prototypew-ActivationMode:Co-Listening(共听模式)**
>**说明:该生命体将不主导、不干预、不替代,仅作为情感调频锚点存在。其作用非平息风暴,而是帮助个体在风暴中听见彼此的真实频率。**
陈默睁开眼,仰望雨幕中的夜空。
他知道,真正的共感时代,才刚刚开始。
几天后,联合国宣布成立“原型体监护联盟”,由全球青少年代表轮流担任“声音使者”,定期与胚胎进行非语言交流。同时,“静音对话”被纳入基础教育课程,每个孩子每年都要经历至少七十二小时的无设备沟通训练。
陆维舟在狱中绝食七日,最终接受访谈请求。面对镜头,他沙哑地说:
“我以为我在拯救人类……可我其实是在逃避。逃避那种无力感,那种看着所爱之人痛苦却什么都做不了的感觉。林知遥能承受,因为她相信过程,而我只想要结果。”
记者问:“你后悔吗?”
他沉默良久,终于点头:“我后悔的不是做了什么,而是忘了问她??你想让这个世界变成什么样?”
录音结束时,他抬头看向窗外的梧桐树,树叶正随风轻响。
而在遥远的未来某一天,当人类终于踏上更远的星系,建立起跨文明共感网络时,那段最初的对话仍将被传颂:
??“你好啊,陌生人。”
??“我听见你了。”
铃兰花年年盛开,不分地域,不论生死。
它们不开在宫殿,也不开在数据中心,只开在那些愿意停下脚步、俯身倾听的瞬间。
陈默最终选择了消散。
他的意识融入“静听站”的主芯片,成为一段永不删除的底层程序。每当有人接入全球共感网络并发出真诚的呼唤,系统便会悄然回复一句无人可见的文字:
>“我在听。”
没有人知道这是谁写的。
但每个收到这句话的人,都会莫名感到安心,仿佛黑暗中有人轻轻握住了他们的手。
许多年后,李星遥长大成人,成为第一位“共听使”,负责维护原型体与人类之间的平衡。他在自传中写道:
>“我们总以为理解别人很难,其实最难的是允许自己被误解。而陈默教会我们的,不是如何完美表达,而是如何在不被理解时,仍然愿意再说一遍。”
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