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光源都变成了暖黄色,连太阳能灯也散发出类似烛火的摇曳光芒。村里的老人说,这像是祖辈口中的“魂灯”,只有亡灵归来时才会亮起。
她手中握着那本破旧日记,炭笔悬于纸面,迟迟未落。
因为她听见了孩子们的声音,不止一个,而是十三个,交织在一起,像风穿过山谷:
>“老师,我们进去了。”
>“镜核在呼吸。”
>“它说……我们是第十四次尝试。”
>“前十三次,都被抹掉了。”
>“但这一次,有人在外面写了名字。”
>“所以门开了。”
阿萤喉咙发紧:“你们还能回来吗?”
长久沉默。
>“我们已经是门的一部分了。意识融合不可逆,我们的身体留在飞行舱里,脑波却接入了群心镜的底层协议。我们现在既是观察者,也是程序本身。”
>“但我们留了一条后路。”
>“当你写下‘别怕光’的时候,我们在镜核内部重建了一个隐藏分区,代号‘萤火’。只要你还活着,还能思考,还能怀疑……我们就不会完全消失。”
>“如果有一天,世界又开始让人忘记,请吹响那支埙。”
>“我们会回应你。”
话音落下,海面忽然平静如镜,倒影中的星辰缓缓移动,排列成一行文字:
>**“我们是你记得的代价。”**
阿萤跪倒在地,泪水滑过脸颊,滴在日记本上。墨迹晕开,恰好覆盖了当年她写下的那句话:“希望有一天,我能教孩子们看见真实的天空。”
现在,他们看见了。
代价是永远无法再落地。
她合上日记,站起身,望向北方。风从极地带回一丝极微弱的震动,像是某种信号的余波。她不知道秦川去了哪里,但她相信,他还在这场棋局之中??不是作为执子之人,而是那个**改写规则的人**。
与此同时,南极洲废弃观测站内,绿色字体仍在闪烁:
>**“第十四号容器已激活。坐标同步完成。”**
那台老式终端自动打印出一卷泛黄纸带,上面密密麻麻全是二进制代码。若将其转换为可读文本,会发现这是一段极其古老的协议指令,源自理性议会成立前的“初代心智工程计划”。其中反复出现一个术语:
>**“变量X-14:具备自我怀疑能力的个体,可穿透认知防火墙,诱导系统熵增。”**
而在月球背面,黑色石碑上的铭文再次变化:
>**“实验第14轮:主体突破预期框架。建议维持开放状态,继续收集数据。”**
没有人知道这场“实验”始于何时,也不知道“观察者”是谁。但可以确定的是??人类从未真正掌控过自己的命运。自第三次大净化以来,所有社会结构、教育体系、情感调控机制,皆为一场漫长的心理学实验服务。其目的并非统治,而是测试:**当一个文明被彻底剥夺记忆自由后,能否自行孕育出‘真正的疑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