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出来,举着笏板赞颂大唐皇帝的丰功伟绩,声音洪亮铿锵。
“陛下此战犁庭扫穴,一举而定吐蕃,实乃千古未有之奇功!
从此雪域高原尽入我大唐版图,陇右、河西、巴蜀可永绝边患。
臣掌工部,亲眼见证前线所需之军械粮秣皆能及时供应,此乃天佑大唐,更是陛下圣德感召所致!”
韦坚话音刚落,礼部尚书东方睿不甘落后的出列,举着笏板口沫横飞的送上赞扬。
“昔汉武帝虽逐匈奴于漠北,然未能使其地入华夏。
今陛下不仅尽收吐蕃全境,更使其子民归心,其地入籍。
此乃武功与文治兼备,真正实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臣请于太庙行大告之礼,并将此功绩载入史册,昭告天下,垂范万世。”
东方睿话音落下,吏部尚书李适之也含笑出列。
他先向皇帝深施一礼,而后歌功颂德。
“韦尚书、东方尚书所言极是,然臣以为,陛下之功,尚不止于此。”李适之的声音温和而恳切。
“陛下亲征期间,朝政井然,内阁治国有方,百官各司其职,此正说明我大唐不仅武功赫赫,更兼政通人和。
今吐蕃既平,其地设州立县,正需大批良吏前往治理。
臣在吏部,定当为陛下遴选贤能,使新附之民沐我大唐教化,共享太平盛世。”
三位大臣的赞颂,道出了在场所有官员的心声。
秋风拂过,卷起几片金黄的柳叶,在这庄严而欢庆的时刻,李瑛站在群臣中央,接受着这来自整个帝国的敬意。
皇帝班师凯旋,歌功颂德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更何况是灭亡吐蕃这种彪炳史册的功勋,这帮满腹经纶的大臣肯定要送上各种彩虹屁,把李瑛夸成空前绝后的千古一帝。
在三位尚书退回班列后,又有几位九卿官员出列,将李瑛的文治武功比同尧舜,盛赞此番平定吐蕃乃天命所归。
待众臣语毕,太子李健这才整了整衣冠,稳步上前,向着皇帝深深一揖,仪态端正:“孩儿李健,恭迎父皇凯旋!”
李瑛目光落在太子身上,细细端详片刻,嘴角泛起一丝温和的笑意:“不过五月光景,朕观二郎身形愈发挺拔,举止气度,也比朕离京时更显沉稳了。”
李健脸上适时浮现一抹憾色,语气恳切:“只可惜孩儿当时正为母后守制,未能随父皇持戟前驱,亲睹我王师踏破逻些的赫赫声威,每每思之,总觉是平生一大憾事。”
李瑛闻言,伸手轻轻拍了拍太子的肩膀,安抚道:“尽孝道亦是国本。来日方长,你建功立业的机会将来有的是。”
“臣弟见过皇兄。”
一个声音插了进来,只见皮肤晒得黝黑,身板明显窜高了一截的蜀王李备闪身出列,恭敬行礼。
李健脸上立刻换上惊喜之色,仔细打量着这个弟弟:“呀……半载不见,五郎竟已长得这般高了?”
李备咧嘴一笑,露出两排洁白的牙齿,带着少年人特有的朝气。
“嘿嘿……再过两月小弟便满九岁了,难道还能不长个头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