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阿古拉总会端来一碗热奶茶,碗是粗瓷的,边缘还有一道小裂痕,却盛着最温暖的关怀。
那时的奶茶是用砖茶和羊奶煮的,带着些许膻味,刚喝时她还不太习惯,总皱着眉头。
可奶奶阿古拉总会坐在她身边,看着她喝,还说:“多喝点,暖身子,背书也记得牢。”
有一次,她背书背到很晚,实在困得不行,趴在桌子上就睡着了,醒来时,身上盖着奶奶的旧棉袄,手边的奶茶还温着,奶奶正坐在一旁,借着煤油灯的光缝补她的旧袜子。
奶奶不识字,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却比谁都懂得读书的意义。
“穗儿啊,”
奶奶总是这样说,粗糙的手掌轻抚她的头顶,掌心的老茧蹭得她头皮有些痒,却很舒服。
“读书是好事,能让人走出戈壁,见大世面,不用像阿爸阿妈这样,一辈子跟沙子打交道。”
有一次,她因为背不出课文,急得直哭,眼泪掉在课本上,晕开了字迹。
奶奶没有说什么大道理,只是坐在她身边,拿起针线,一针一线地缝补着她的旧衣裳。
“奶奶织毛衣也不是一天就学会的,刚开始织的时候,拆了又织,织了又拆,手上都扎了好几个洞,后来慢慢就会了。读书也一样,一点一点学,总能学会的,别急。”
临行前那个夜晚,戈壁滩上的风很大,吹得窗户“哐哐”响。
奶奶悄悄走进她的房间,塞给她一个手绢包,布料是她结婚时穿的红棉袄拆的,已经洗得发白。
“这里面是奶奶攒的鸡蛋钱,”
奶奶的声音在夜风中微微发颤,像风中摇曳的煤油灯。
“在外面别委屈自己,想吃什么就买,别舍不得。要是想家了,就给家里写信,奶奶虽然听不懂你说的学问,但能找人读你写的信。”
她打开手绢包,里面是一沓皱巴巴的零钱,最大的面额是五十元,最小的是一元,那是奶奶每天早上捡鸡蛋、攒了半年才凑出来的。
回忆至此,拾穗儿的眼眶已经湿润,眼泪在里面打转,她赶紧用袖口擦了擦眼角,深吸一口气。
不能哭,奶奶说过,遇到困难要咬牙坚持,眼泪解决不了问题。
她重新握紧笔,笔尖在纸上顿了顿,决定先分析不同土壤质地对灌溉效果的影响——家乡的土壤是沙质土,保水性差,灌溉频率应该比阿拉善盟的黏质土高,这一点可以在报告里注明,等周末拿到具体数据后再补充。
思路一旦打开,写作就顺畅了许多。笔尖在纸面上欢快地跳跃,将枯燥的理论与生动的实际完美结合。
她写道:“沙质土地区的人工灌溉,需采用‘少量多次’的方式,避免水分快速渗漏……家乡梭梭林的实践表明,每周灌溉两次、每次每亩浇水15立方米,可使梭梭成活率提升25%-30%”。
遇到不确定的地方,她就翻开教授赠送的那本书,书页间,老师用铅笔做的标记清晰可见,在“干旱区人工灌溉与植被恢复”这一章,还有“可结合实际土壤含水量调整灌溉量”的批注,字迹工整,带着老师特有的认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