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地方用蓝色笔写,有的地方用红色笔标,还有她自己画的歪歪扭扭的曲线——她试着模仿教授在黑板上画的S型曲线,可画出来的线条却像戈壁滩上起伏的沙丘,一点都不平整。
“这里,”她的指尖轻轻点在一个公式旁,指尖因为紧张而有些发凉,“书上说环境容纳量是种群在特定环境中的最大承载量,可是为什么......”
她顿了顿,眼睛盯着草稿纸,像是在寻找合适的词语,“为什么是一个固定的数值呢?自然界的条件不是一直在变化吗?就像我们家乡,有时候下雨多,草就长得好,羊就能多养几只;有时候旱得厉害,草都枯死了,羊就要少养,甚至要卖掉一些......”
说到家乡,她的声音低了些,眼神也柔和了些,仿佛又看到了家乡的草原和羊群。
孙教授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他接过笔记本,仔细端详着那些批注,红色的问号、蓝色的注释,还有旁边画的小羊图案——她在“种群数量”旁边画了一只简笔画的小羊,羊角还是歪的。
这个姑娘不只是在“不理解”,她是在“思考”,在把书本上的知识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这比单纯的记笔记难得多。
“问得好。”
孙教授抽出铅笔,在草稿纸上画了一个坐标系,X轴标上“时间”,Y轴标上“种群数量”,“我们先从指数增长说起,就是这个J型曲线,它假设环境里的资源是无限的,没有天敌,没有疾病,种群数量会一直涨......”
铅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一条流畅的J型曲线逐渐成形。
老师的声音不高,却格外清晰,每个字都像落在拾穗儿的心尖上。
每当讲到关键处,他会放慢语速,用笔尖轻轻点着纸面,“你看,这个曲线是不是很陡?但现实里不可能这样,就像你说的,家乡的草不会无限多,雨水也不会一直充足,所以就有了S型曲线。”
孙教授又在旁边画了一条S型曲线,曲线的起点很低,慢慢上扬,到了中间突然加快速度,最后又平缓下来,停在一个水平线上。
“这条水平线就是K值,也就是环境容纳量。但你说得对,K值不是固定的,它会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就像你家乡的雨水——雨水多,草多,K值就高;雨水少,草少,K值就低。
课本上写的‘固定数值’,是为了让我们更容易理解模型,就像我们学数学时画的辅助线,是帮助我们看清规律的工具。”
孙教授的铅笔停在曲线的拐点,“这里,就是环境阻力开始显现的时刻。
就像一个孩子在成长,小时候长得快,一年能长十几厘米,到了青春期突然蹿高,然后速度就会慢下来,最后长到一定高度就不再长了——不是他不能长了,是身体的‘环境容纳量’到了,骨骼闭合了,营养也会优先供给其他器官......”
拾穗儿的身子微微前倾,双手撑在桌面上,眼睛紧盯着那张草稿纸,连呼吸都放轻了。
孙教授的话像一把钥匙,慢慢打开了她心里的锁。
当他讲到“种群密度接近K值时,增长率会逐渐下降直至零”,她突然抬起头,眼睛亮得像星星,嘴角也不自觉地向上扬:“就像我们戈壁滩上的梭梭树!”
她的声音里带着兴奋,连带着西北口音都重了些,“我们家乡的梭梭林,都是一片一片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