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蓟镇过去,需要多少天?能调多少兵?现在卫定方在哪里?」
「永昌伯应该已经到蓟镇了,从北道经独石口,虽需穿越风河谷,但水草充足,过去约六至七天,从西道过居庸关,山路险峻,过去约九天。
可调兵力约两万。
」姜白石又道。
皇帝没有说话,因为他觉得时间太长,兵力太少。
「还有其他选择否?」
「从京营调兵。
」姜白石道。
姜白石之所以没有先说京营,便是因为皇帝已经贡献了四万腾骧卫骑兵了,他怕再说京营皇帝会不满意。
其次,而来绍绪四年襄城伯带去的兵中,就有京营的,那一战损失了六万兵马,其中一半多是京营的。
如今京营已经没有三十万兵马了,只有二十五万馀,又带走了四万,所以只有二十万馀。
第三,丁世晔也在御书房,姜白石不想和他生冲突。
「可调多少人?」皇帝又问。
姜白石没有直接说话,但是丁世晔也不说话,所以姜白石只能硬着头皮说:「京营额定三十万兵马,如今已经走了四万。
」
「那还是可以调的。
」皇帝说。
「陛下,」果然丁世晔出来说话了,「绍绪四年,襄城伯宣化抗狄,便是京营兵马。
自绍绪四年起,需兵部勾补军户,招募民壮。
而三年间仅勾补军户八千,招募民壮五千。
再加上此次御马监陈掌印已奉旨,带走了四万腾骧卫,如今只有二十万了。
」
皇帝沉默了。
「陛下,可从山西镇调兵五千,」袁罡道。
「辅以为如何?」皇帝问严泰。
≈nbsp;「回陛下,微臣以为大同当出兵。
」严泰提了一个新的思路,「既然大同北部已经现北狄五万兵马,又不攻打大同,何不出击?大同有兵十三万,即便不能全歼,也可阻扰北狄合师,缓解宣化压力。
」邓修翼又看了严泰一眼。
「忠勇侯以为何如?」
「微臣愿为陛下领兵抗狄。
」
皇帝看了蓝继岳一眼,他还是一如既往没有主见。
「你们先退下吧」,皇帝道。
于是各重臣告退。
「说吧,」皇帝对着邓修翼说。
「回陛下,奴婢以为辅所言极是。
大同北部已经现有北狄兵马,来回逡巡,既不攻打大同,又无其他作为。
意图何来?粮草何以为继?」邓修翼道。
皇帝原本靠在椅子上的身体,微微坐直了一点。
「还有,奴婢一直有一个疑问,北狄到底有多少兵马?」
「你说说,你以为有多少兵马?」
「奴婢查阅隆裕朝奏报,北狄数次犯边,每次兵力约在十万上下。
绍绪四年是北狄兵马最多的一次,陈兵十八万。
被我大庆迎头痛击,精锐死六万,伤更多。
如今过去三年,何来二十五万兵力?竟是隆裕朝翻倍?」
邓修翼说到这里,停了一下。
后面的话,要皇帝自己去想,自己不能说出口。
皇帝也没说话,邓修翼不知道皇帝是在思考,还是用沉默逼他说出口。
于是他道:「再者,宣化总兵力十五万。
即便宣化城被围,城中有兵五万不得动弹,仍有十万兵力,分布东丶西丶南三路。
缘何镇北侯奏中说他可以调兵力,仅怀来一万,腾骧一万?另外九万兵力去哪里了?腾骧另三万驻守怀来。
可腾骧卫本是骑兵,守城何用?此皆奴婢百思不得其解之处。
奴婢不通兵事,故还请圣裁!
」
「缘何姜白石不说?是其亦不通?还是另有缘故?」
「姜尚书久掌兵部,当不是不通。
」
「那是何缘故?」
「陛下,腾骧卫直属陛下,陈掌印奉旨而去。
大同现总兵为秦烈,亦是五军都督府右都督。
而宣化到底生了什麽,镇北侯语焉不详,姜尚书确有为难之处。
」
「这是忠心用事?」绍绪帝声音高了起来。
「陛下,不如只招姜尚书单奏,亦可看看原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