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绪七年,四月十八日,大青城
经过一日休整,大家都脱掉了赶路的疲惫,王盛也回家了,李仁买来了几个粗使下人,给府中打扫做饭。
李云苏不想要贴身丫鬟,凡事都亲力亲为。
这里李云苏换上道袍,没有贴身丫鬟在身边,李云苏没有梳什麽复杂的髻,就简单梳了一个道髻,头上插着紫檀梅花簪。
裴世宪看到了她头上的簪子,心里微微一颤,只有等邓修翼和李云苏都对对方彻底放了手,她的身边才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所以那日的不揭破,确实是最好的。
今日李云苏是召了大家一起来议事的,裴世宪又觉得李云苏对自己还是亲密的,因为她什麽事都没有瞒着自己。
「李信,你说。
」
「是,小姐。
」李信对李云苏拱了一下手。
「我已打探清楚,这里当有近十万人口,以从朔州丶代州丶绥德州丶葭州等处而来的汉人居多,大抵都是因为饥荒逃来,也有被俘。
这里物物交易丶银物交易,银票略少,但商人之间若在山西丶直隶丶江南有交易者,亦用银票。
丝绸丶茶叶丶铁器需求甚大,狄人愿换以马匹丶牛羊,另狄人亦要粮种。
」
「这城里,可有狄人高官?」
「小姐,北狄阿拉坦汗正在城中,还有其子小那颜。
」
「他一直住这里?」
「非也,北狄人还是习惯随草而居。
他今年住的时间长了一点,往年此时,应北迁了。
」
「小姐,那我们可以潜伏在此,伺机杀了他」,马驫道。
「不行,太危险了。
」李仁道,「何况小姐还在。
」
「等小姐走后」,马驫道。
「不必」,李云苏道。
「我出杀虎口后,一直在想,大庆和北狄之间的仇,到底因何而起。
我们眼中北狄劫掠大庆,杀我百姓。
可大家一路也看到,大庆百姓遇灾自行走西口,来此定居,北狄人并凡大庆皆杀。
相反,大庆人定居丶放牧丶货殖,北狄人不仅不驱赶,反而欢迎。
北狄人心中,到底如何视我大庆?」
「此事,老国公爷有议。
」李仁道,「北狄苦寒,向往南边,若能交易互换所需,则边事可少。
」
「那朝中为何不用此略?」
「人心成见如山」,裴世宪道,「若非亲见,何人能信?」
李云苏点了点头,确实如此。
「两边议和,互开贸易?」
「此需朝中通边事人掌权。
」
「山西那麽多人来此,裴老不知?」
「知易行难。
隆裕帝武功盖世,自不必互开贸易。
而今上信重江南,打压河东,只怕无从言说。
」
「确实难。
」李云苏又评论了一句。
「任朝中之人都不会料到,议和开市之主张,竟动议自英国公府。
」裴世宪又了一句感叹。
确实,若说死在北狄战场之贵胄,还有谁家比李家死的人多?而对北狄最无成见的议论,居然竟自老英国公,放谁都不会相信。
突然李云苏想到,「所以,勋贵之中其实很多人都知道该和北狄握手言和,秦业丶曾达丶卫定方都不是傻子。
他们应当也和北狄都有往来。
」
裴世宪想起李武杀陆楣时,卫定方要合理离京,提前布局马王庙,便是用了北狄来犯蓟辽线的因头。
这个来犯,本就是卫定方的手笔。
他向李云苏点了点道「恐怕便是如此。
」
「所以,隆裕四十六年,不是守大同的秦业就是守宣化的曾达疏通了北狄,放他们进了紫荆关。
而绍绪四年那一仗,则必然是曾达的手笔。
」
「苏苏,我觉得,两事恐怕都是曾达做的。
」
「对,四十六年事本就是冲着齐王去的。
四十六年没做成,绍绪二年做成了。
」
「我们只有让曾达自认才行。
」
「或者找到曾达在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