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
讲完拔步就走了。
后几日,其他翰林来,皆是如此。
邓修翼本没有想过他们能欣然而来,但如此敷衍亦是邓修翼想不到的。
小内监们很多内容学的不透,不消化,正苦恼想向邓修翼讨教。
邓修翼也不回答,只是温声安慰小内监们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但多努力,无须彷徨。
一月后直接开始考试,考试内容就是课堂授课内容。
可是小内监们答得并不好。
皇帝质问邓修翼为何如此,邓修翼毫无隐瞒地把整个过程都向皇帝进行了禀告。
皇帝又派了朱庸前去翰林院,这才有所改善。
从此,每有翰林授课,邓修翼便站在堂外,仿若监督小内监们,实则支着耳朵在听。
听完之后,便回内书堂藏书房温习,内书堂的藏书房渐渐藏书增多,蔚为大观。
……
再说在淮安的李云苏,自三月底昏厥过去后,在床上躺了整整五日,才能起床。
此时已入四月,春花烂漫。
采蘼想着让云苏不要总是记挂京城来信,出去散散心,便撺掇云苏去里运河边逛逛街市。
云苏想着采蘼跟着自己东奔西跑,便答应了。
淮安城地处淮河和京杭大运河交界,淮安府下辖七县十一州,是南北水路和东西水路的交汇之所,漕运总督治所之处,九省通衢要地。
李云苏和裴世宪站在里运河岸,看着大运河上白帆点点,有朝廷的漕船,有商旅的私船,如梭走水线,交织往来。
新城商贾码头鳞次栉比,吆喝买卖之声此起彼伏。
李云苏明白了为什麽李信说淮安才是「户部」的最好选择。
当即李云苏便决定将李信从京郊庄子挪到淮安来。
裴世宪则是第一次看到运货往来,交易买卖兴盛的景象,对比山西老家,人人种田,偶有商埠,他内心感叹如是多人不事生产,怪不得国朝赋税会有问题。
两人进了一个茶楼雅间,稍事休息,李信已经听招而来。
「小姐,裴公子。
」
李云苏示意李信坐下说话,李信便坐在李云苏的对手椅子上。
采蘼给他们三人倒上了茶。
「李信,我看了这淮安城。
之前只是听你说,如今亲眼见到,两厢验证,我同意你将度支总所挪到这淮安城来。
」
「那小的这几日先寻觅一个合适的所在,然后从京郊迁来。
」
「我只有一个担心,便是这淮河。
」
「小姐所虑甚是。
绍绪三年底,黄河决堤,河水四漫而下,有夺淮入海。
淮安北辖州亦受了灾。
朝廷治河策几年一变,有固黄河,疏通下游。
有迁黄河,另寻新道。
论及另寻新道,多言可以由淮入海。
今漕运总督颇有见地,多次上书反对黄河由淮入海。
只因黄河携沙而下,入淮河必致淮河淤塞,则淮河为另一黄河矣。
夺淮入海非长久之计,仅权宜而已。
且淮河一旦淤堵,大运河亦将不通,则南粮无法北运,京城吃食必当困顿。
可惜总督之言,应者寥寥。
潘家年去年治理黄河,已留遗祸。
」
「所以我想,我们选址偏南一点,免受河灾,若势不行,则直接去扬州。
」
「小姐,扬州虽好,但北地市场运筹不足,不如淮安。
」
「也行,你先看着办。
」
李信得令便去了。
整个他们商议的过程,裴世宪都坐在一边听着,待李信走后,他不由抬头看了一眼李云苏。
「云苏。
」
「裴世宪,出门在外,不要叫我云苏。
你便叫我苏苏好了。
」
裴世宪觉得叫李云苏为苏苏过于亲密,但是她说的也有道理,便红了一下脸,「苏苏,你们这度支总所,是个什麽处所?」
「便是家中帐房总部,运筹所有生意往来。
」
裴世宪想到了自己在运河边的感慨,便脱口而出:「如是多人不事生产,人人行商贾之事,赋税何来?」
「行商坐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