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安全转移的地点,我还没想好,但原则上应该远离市区,同时又要保证交通相对便利。”
“具体方案要看我们的预设是短期避难还是长期驻扎。短期的,有个地方吃住就行;要是长期的,那就等于异地重建一所幼儿园,这个工程量和开销就非常大了。”
“最后是人防物资的储备,这方面我没有经验,但我想上级应该会有统一的配备标准。”
“如果不行,厂长,您看看能不能动用一下关系,联系一下部队。他们储备的物资,无论是种类还是质量,肯定比市面上的民用产品更可靠、更实用。”
李复兴说着看向林厂长,只见林厂长胸有成竹地微微一笑,不置可否地摆了摆手,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李复兴接着先是阐述了建设方面的难题,表示轧钢厂能做的主要是后勤保障,具体的施工还得仰赖上级派遣的专业队伍。
己方的核心任务定位在设施建成之后,包括人员的组织调度、行动路线的规划、物资的储备与分发等。
他还补充道,后期需要组织演习,模拟突发状况下的避险与防护流程。
其中牵涉到的人员、地点、设计、建材、费用等诸多细节,自己尚未深思熟虑。
林厂长对李复兴的这番表现极为赞赏。
他望着黑板上那个已具雏形的计划纲要,脑海中迅速浮现出许多可以补充和完善的思路。
大多数人都是如此,让他们从零开始构建一个完整的计划,往往会感到无从下手。
可一旦有了框架,往里填充血肉、修修补补,就变得容易多了。
李复兴巧妙地画出了这个框,已是立下首功。
他深谙进退之道,此后便不再多言,转而专心聆听。
李复兴的抛砖引玉果然奏效,原本沉默的众人仿佛被点燃了思路,心中各自有了想法,一个个都开始蠢蠢欲动。
林厂长看到大家不再像之前那样拘谨,便微笑着鼓励道:“复兴同志开了个好头,我看大家都有话要说,那就一个接一个来,咱们争取今天就把这个计划完善了。”
一时间,会议室的气氛热烈起来。
众人踊跃发言,你提出几条内容,我补充几个细节,他再修正几处疏漏。
李复兴则担当起记录员的角色,将大家的真知灼见一一誊写在黑板上,不断丰富着那个框架,并不时点头赞同他人的观点。
数小时后,黑板上已经密密麻麻,一个近乎完美的计划跃然纸上。
在场的所有人,包括李复兴和厂长在内,看着这集体智慧的结晶,都露出了满意的神色。
实际上,自从昨天接到厂长的会议通知,李复兴就连夜构思了这个计划框架。
他故意没有填充太多细节,一则时间仓促,二则他明白,功劳不能独吞。
年轻人若不懂得分享,不懂得给同事和领导留出发挥的空间,那便是过犹不及。
若是在后世的公司会议上拿出这么个半成品,恐怕早被上司劈头盖脸地训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