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息一晚后,一行人带着礼物离开北山,自黑龙江流域一路向南,仿佛携带着一股无形的王化之风。
他们所过之处,消息早已传开。
那些原本在建奴、罗刹两大势力夹缝中求生存,或首鼠两端,或被胁迫向哥萨克纳贡的索伦部、鄂伦春部、乃至更南的一些蒙古部落,纷纷闻风而动。
几乎在每个稍具规模的部落范围停留时,都会有首领带着贵重的礼物,或是东珠、或是海东青、或是皮毛、或是人参,前来谒见,并奉上言辞恳切的归顺表文。
表文内容大同小异,皆言以往受罗刹野人侵扰,生存艰难,如今欣闻天兵神威,上国与罗刹划定疆界,驱逐匪类,故率全部落归附,愿永为大明被藩,岁岁朝贡,祈求庇护。
张佳玉从容应对,一一接纳礼物和表文,并承诺他们的归顺将会得到大明朝廷的正式认可和庇护。
得到风声的不仅仅是这些部落,还有辽东各城池中的商人。
在茶馆中、酒楼中,只要有人的地方,消息灵通的商贾们已经沸腾了起来。
“听说了吗?朝廷和北边的罗刹国签了合约,要合作商贸!”
“罗刹人对咱们大明的丝绸、瓷器、茶叶稀罕得紧,这可是天大的商机。”
“以往往北边做生意,提心吊胆,怕鞑子抢,怕罗刹野人劫,现在好了,朝廷把路都给铺平了!”
“得赶紧准备起来,丝绸、茶叶可不是想卖就卖的,朝廷说不定会像此前一样拍卖资格,咱们得把银钱先准备起来,等朝廷的正式互市章程一下来,就能抢在头里!”
一些实力雄厚的商帮,已经开始着手准备起来。
其一便是筹集足够的资金,囤积罗刹人喜欢的紧俏商品。
其二招募会罗刹语的通译,甚至让家中子弟学习罗刹语言和风俗文化,以及重金聘请懂得北方情况的通事,好在今后同罗刹人贸易时不会有什么意外。
一条由官方条约奠定基础、军事胜利提供保障、民间资本迅速跟进的北方陆上贸易走廊,已然显露出雏形。
这也是所有人都没有预料到的。
当使臣一行人入了辽东境时,听闻的消息,说着前来打探消息的人也渐渐多了起来。
这日,他们入开原城暂作休整,刚到城门口,就见停在城门处的一辆马车上突然传来声音,“张大人!留步张大人!”
张佳玉想着,难不成又是提前得知消息的商人在这等着他们?
他心中叹了一声,转头去看时却见一张熟悉的面孔,“董兄!”
马车车窗中露出的赫然是董锦昌,遂即车帘合上,一个人影快速从马车中钻了出来。
“前几日就听说张大人从罗刹返回,小弟便在这里等着了,此前的喜酒没能请大人,今日便由小弟做东,请张大人...”董锦昌说着,眼角扫到张佳玉身后的几人,改口道:“还有诸位大人吃个便饭!”
既然是熟人,张佳玉也便不推辞,转头同方正化几人简单解释了几句同董家的渊源,而后便跟着董家的马车入了开原城。
开原城经过这几年的修建和经营,除了边城粗犷之气外,张佳玉明显感觉到,城中多了不少烟火气。
街道两旁店铺鳞次栉比,往来行人中虽仍有不少军士,但也可见到牵着骆驼、驮着货物的商队。
这座重回大明怀抱的边陲重镇,正在一点一滴恢复着生机。
董家,当初在朝廷发布迁民入辽的时候,毅然决然加入了迁徙大军,并且选择了开原这座边陲之城。
董家府邸,虽不奢华,却占地颇广,这也是这些年来依靠丝绸和皮毛生意,积累起来的财富。
董府少东家董锦昌亲自将人迎回,府邸门口,董家当家董柏年则亲自相迎,执礼甚恭。
接风宴设在府中水阁之中,虽比不得江南精致,但准备的珍馐却也别具风味,酒是烈性的高粱酒,作陪的除了董柏年、董锦昌父子,还有董家其余几位叔伯,态度热情而持重。
席间,宾主相谈甚欢。
张佳玉说着罗刹国的风土人情,那巍峨却阴森的克里姆林宫,寒冷漫长的冬季,以及罗刹人嗜好烈酒、性情彪悍的轶事。
董家则介绍着开原这几年的变化,如何招揽流民垦荒,如何与周边的蒙古、女真部落贸易通商,言语间充满了对未来的期盼。
张佳玉心中早有准备,以为董家如此热情,必会在席间旁敲侧击,询问朝廷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