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百废待兴的国家。
兵变留下的创伤尚未愈合,吏治腐败,民生凋敝,边境也时有摩擦。
这位年轻的帝王深知,打天下难,治天下更难。
“朕要的宰相,当能帮朕拨乱反正。”
李隆基在朝会上说道。
群臣推荐了不少人选,他却独独看中了多谋善断的姚崇。
在渭川的行宫,李隆基亲自召见姚崇,提出要拜他为相。
姚崇却没有立刻谢恩,而是提出了十条建议:“陛下若能做到勿贪边功、广开言路、赏罚分明、禁绝宦官干政、不让外戚专权臣才敢领命。”
李隆基听完,站起身郑重说道:“卿之所言,皆合朕意。
朕若有违,天必弃之!”
姚崇这才叩谢恩。
在姚崇的辅佐下,开元初年的大唐开始走上正轨。
他们贬逐了那些居功自傲的功臣,杜绝了不通过吏部而由皇帝私下任命的“斜封官”
,整治了外戚干政的弊端。
最棘手的是蝗灾,黄河两岸蝗虫成灾,百姓们因迷信不敢捕杀,眼看着庄稼被啃食殆尽。
“蝗虫不灭,民无生路!”
李隆基下令:“凡灭蝗有功者,重赏;敢阻挠者,严惩!”
姚崇亲自到灾区指挥,明了夜间燃火诱捕的方法,短短数月便控制了灾情。
国家渐稳后,李隆基又启用了耿直方正的宋璟为相。
宋璟不像姚崇那般灵活,却以坚守原则着称。
他拒绝一切私人请托,哪怕是皇亲国戚,犯错也照罚不误。
有一次,李隆基的岳父想求个官职,被宋璟严词拒绝:“当官凭的是才干,岂能因私废公?”
李隆基得知后,不仅不恼,反而称赞宋璟:“这才是朕要的宰相。”
宋璟之后,张嘉贞、张说等宰相相继辅佐。
张说更是文武双全,他裁减了二十万边防军,改府兵制为募兵制,既减轻了百姓负担,又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他改革宰相机构,将“政事堂”
改为“中书门下”
,让中枢机构运转更高效;他还主持编纂典籍,设立集贤殿书院,推动文化展。
开元十三年,在张说的建议下,李隆基决定前往泰山封禅,以告慰天地。
当大队人马行至泰山西侧时,突然狂风大作,帐篷被撕裂,官员们惊慌失措。
张说急中生智:“此乃东海之神来迎天子,是吉兆啊!”
果然,到了泰山脚下,天气转晴。
封禅前夜,又遇寒风刺骨,李隆基沐浴斋戒后,独自站在露中祷告:“若朕有过失,当降罪于朕;若随从无福,亦由朕承担。
只求苍天庇佑万民!”
祷告完毕,风竟真的停了。
他亲手撰写的《纪泰山铭》,至今仍刻在泰山大观峰上,见证着那个盛世的荣光。
李隆基对吏治的整治也毫不松懈。
他精简机构,裁撤冗余官员;派按察使巡查各地,严惩贪官;恢复谏官参加宰相会议的制度,鼓励大臣直言进谏;尤其重视县令的选拔,常亲自出题考核,优秀者提拔,平庸者罢黜。
在他的治理下,大唐疆域辽阔,人口增长到四千多万,粮食连年丰收,长安成了国际性的大都会,各国使者云集。
丝绸之路上,商队络绎不绝;长安城的西市,能买到波斯的香料、西域的骏马。
这便是后世称道的“开元盛世”
,一个属于李隆基的辉煌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