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天地的律动融为一体。
当他的手掌触碰到玉圭的刹那,一股电流般的感觉传遍全身。
他的思绪不禁飘回到建安年间,那时祖父司马懿也曾在此地,陪着曹操祭天。
那时的祖父,站在群臣之列,抬头仰望的模样,与此刻的自己渐渐重叠。
那一刻,他深刻地感受到了家族的传承与使命,以及权力带来的荣耀与责任。
“皇帝臣炎,敢用玄牡,昭告于皇天后土……”
他的声音洪亮而坚定,透过礼器传遍四野,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仿佛在向天地宣告晋朝的诞生。
祭天礼毕,群臣齐声高呼万岁,那声浪如排山倒海般袭来,震得祭坛边的铜铃叮当作响,仿佛在为这个新的王朝欢呼喝彩。
登基之后,司马炎面临的要任务,便是妥善处理前朝遗老。
在太极殿,他召见了逊位的魏帝曹奂。
曹奂踏入殿中的那一刻,吓得浑身瑟瑟抖,如同寒风中的落叶。
他“扑通”
一声跪倒在地,叩至地,不敢抬头,仿佛面前是一头择人而噬的猛兽。
司马炎见状,亲自走上前去,将他扶起,温和地说道:“陈留王不必多礼,朕念及魏室旧恩,特许你保留天子仪仗,上书可不称臣,还赐你食邑万户。”
曹奂瞪大了眼睛,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要知道,当年曹丕代汉时,汉献帝仅被封为山阳公,连宗庙祭祀都险些断绝。
如今司马炎不仅保留了他的封国,还允许他在封地里沿用曹魏历法,这无疑是天大的恩典。
此消息传出后,洛阳城内一片哗然。
那些曾为曹魏效力的老臣们,本已心灰意冷,甚至备好毒药,随时准备以死殉国。
然而,看到新帝如此宽仁,他们纷纷放下心来。
光禄大夫王沈不禁感叹道:“晋帝此举,远胜魏武多矣。”
对于蜀汉遗臣,司马炎更是恩威并施,展现出高的政治手腕。
他召来刘禅时,这位安乐公正抱着美人,饮酒作乐,一副悠然自得的模样。
司马炎并未加以斥责,反而加封他为驸马都尉,赐钱百万、绢万匹,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刘禅之子。
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曾问刘禅:“颇思蜀否?”
刘禅笑嘻嘻地回答:“此间乐,不思蜀。”
引得满座哄笑。
而司马炎却当众称赞道:“公能安于天命,实乃大智慧。”
这番话传到成都,让那些心怀故国的蜀汉旧臣渐渐放下了心中的戒备。
犍为太守李密,曾写下着名的《陈情表》,拒绝出仕。
然而,看到司马炎善待刘禅,终在泰始三年,他决定赶赴洛阳,就任太子洗马。
在稳固人心的同时,司马炎深知,整顿吏治乃是治国的根本。
他果断下令,废除了曹魏时期令人闻风丧胆的“校事官”
制度。
校事官,作为监视百官的耳目,曾让朝堂之上人人自危,官员们行事谨小慎微,生怕一不小心便招来杀身之祸。
司马炎对群臣语重心长地说:“君如舟,臣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朕不需要暗探来监视百官,朕要的是你们直言进谏,共同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出谋划策。”
太常丞许奇的父亲许允,当年因顶撞司马昭被赐死。
然而,司马炎却力排众议,提拔许奇为祠部郎。
有人进言劝阻:“许奇乃罪臣之子,恐怕他心怀怨恨,不宜重用。”
司马炎却反问:“若其父有罪,与子何干?朕观许奇才学出众,当给予他施展才华的机会,为国家效力。”
一日朝会,右将军皇甫陶因军费分配一事,与司马炎生激烈争执。
皇甫陶言辞激烈,毫不退让,朝堂气氛顿时紧张起来。
散骑常侍郑徽见状,立刻上奏弹劾皇甫陶“以下犯上”
。
司马炎却当庭严厉斥责郑徽:“朝臣议事,就应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皇甫将军直言进谏,何罪之有?卿却揣摩上意,构陷同僚,实在是有失大臣风范,着即罢官!”
此事传开后,朝堂风气为之一变。
大臣们不再畏畏尾,小心翼翼。
无论是朝堂高官,还是地方小官,都敢于上书言事,为国家的展出谋划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