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爹,我不想去镇坊读书。”银莲撅着嘴,眼中含着泪花,“为什么不能和银贵一起去沈氏书院?”
韩峰叹了口气,正要开口,一旁的阿珑抢先说道:“沈氏书院只收本族子弟,你又不姓沈,怎么去?”
“可是银贵...”银莲还想争辩。
“银贵是托了举人叔叔的福。”韩峰打断道,“郡城学堂虽远了些,但胜在正规。”
免费入学两年期满,不少村民为孩子上学的事发愁。有人专门去沈家庄打探,得知沈氏本部家塾不收外来学生,更是慌了神。
“以前没读过书倒也罢了,现在尝到甜头,怎能轻易言弃?”村民们聚在一起议论纷纷。
“听说郡城学堂每年都有学子考中秀才。”
“可不是嘛,我表弟家的孩子就在那读书,去年刚中了童生。”
“这两年分红收入不错,送孩子去镇坊读书倒是负担得起。”
孙氏最近春风得意,因为银贵已经被安排进入沈氏本部家塾就读。每次看到其他孩子因要去郡城学堂而哭闹,她就忍不住炫耀:“我们银贵有举人叔叔和村长婶婶照应,自然不用受这苦。”
“是啊是啊。”穆氏也跟着附和,“四娘都进了沈氏书院,来年银莲肯定也有门路。”
“跟着三弟妹有肉吃。”孙氏和穆氏相视而笑,眼中满是得意。
二月初,一个令人意外的消息在村里传开——卫郡守任满调任。这位为民除害、兴办书院的好官,在百姓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消息一出,百姓纷纷前往府衙挽留。
“卫大人为我们做了这么多,怎能说走就走?”
“是啊,自从卫大人来了,我们这地方可是大变样了。”
“听说新任郡守是个年轻人,也不知道能不能像卫大人这样为民做主。”
卫姜临行前整理了三年来的治理方案和成果,又托人将宅院钥匙交给柳芸,嘱咐她将房子低价租给留村苦读的学子。
“我是那种人吗?”柳芸看着手中的钥匙,哭笑不得。她本想着卫大人一走,这宅子或许可以卖个好价钱,但转念一想,还是将这个念头甩出脑海。
“李奶奶在村里德高望重,又热心公益,这钥匙交给她最合适。”柳芸将钥匙递给李奶奶时说道。
李奶奶连连摆手:“这么重要的事,我怕担不起啊。”
“李奶奶就别推辞了,您最适合管理这个宅院。”柳芸坚持道。
晚饭时,韩宇兴致勃勃地说:“新郡守快来了,要不要去迎接?”
“你想干什么?”柳芸皱眉,看着丈夫脸上那抹跃跃欲试的神情。
“我想当个主簿!”韩宇得意洋洋地宣布,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走马上任的场景。
“爹,真的吗?”四个孩子惊喜地抬头,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
阿珑放下筷子,一脸严肃:“进士方能当郡丞,举子不够格,爹爹这简直是异想天开。”
韩宇跳起来要反驳,但看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