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边,柳芸带着卫默父子穿过工坊的各个工间。器械的轰鸣声此起彼伏,工役们专注地忙碌着。她把各处的分管事都叫来认人,正式宣布卫默要做副总管接手墨具工坊事宜的消息。
众人虽然吃惊,但也没什么异议。毕竟现在墨具坊是柳芸的私产,她的决定向来不容置疑。更何况卫默刚才展示的经营手段,确实让人眼前一亮。
“这位就是卫公子,”柳芸向众人介绍道,“接下来等我与他完成交接后,工坊的事务就由他负责了。”
齐珑站在人群中,默默打量着这个年轻人。虽然心中有些不服,但也不得不承认,卫默确实比他们这些半路出家的强多了。
议事结束后,卫默就留下来翻看前面的账本。
看着这些密密麻麻的数字,卫默渐渐皱起了眉头。工役效率不高,产品单一,一年多来毫无新意,这些问题都清晰地呈现在账目中。
但中午在饭堂和工役们一起吃饭时,他才真正理解了这些数字背后的故事。
“去年才修好进村的路,”一个老工役说道,“以前下雨天根本出不去。”
“是啊,”另一个工役接话道,“现在好了,有了稳定的采购渠道,不用担心原料断货。”
“柳总管对我们可好了,”一个年轻女工擦着眼角说,“我娘生病的时候,是她垫付的医药费。”
卫默这才明白,墨具坊能有今天的规模实属不易。柳芸只拿三成利润,其他都用在工役的优恤和韩家村的建设上。这不是一种单纯追求利润的营生之道,而是一个造福乡里的经营方式。
这让他陷入了郑重的思考。
要是只图利润,压榨工役、削减开支就能达到目的。但那样的话,恐怕柳芸会让自己连半个月都待不下去。
如何在保持现有福利的基础上提高效益,这个难题让卫默一时间没了主意。
另一边,柳芸又带着赵氏和小旺财去找住处。她们来到离自家不远处的韩老汉家。韩家原本有四间房,三个儿子一人一间,现在韩宇韩壮等都不在家住,一下就空了出来。
文氏站在门口,热情地招呼着:“快进来看看,虽然是旧房子,但收拾得很干净。”
赵氏跟着进去参观。
屋子虽然简陋,但收拾得井井有条。一张木床,一个衣柜,还有一张书桌,虽然都是普通的木器,却透着质朴的气息。
赵氏站在门口,目光扫过这间即将成为自己一家栖身之所的房子。比起在卫家那些精致的耳房,这里简直就是另一个世界。泥土地面坑洼不平,墙壁时不时掉落灰屑,头顶的茅草顶和漆黑的房梁更是让人提不起半点好感。
不过,这里是正经的一间屋子,比起从前混住在一起的下人房,还是大了很多。
“夫人,这里很好。”赵氏擦了擦额头的汗水,努力掩饰着内心真实的想法。
柳芸注意到赵氏略显苍白的脸色,轻声道:“先暂时住这儿,”她的目光扫过房间的每个角落,“等农忙过后,我在后山习武场那边给你们建新房。”
“这里也很好,谢谢夫人。”赵氏低头作谢。
柳芸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