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讯显示,他们隶属于某省级宣传部门下属“舆情应急响应小组”,任务是“阻止敏感内容数字化传播”。
与此同时,多家主流媒体平台悄然更新算法策略,《锈河》相关话题在微博、抖音均出现异常限流。一条名为“警惕文艺复古逆流”的内部通知在网络流传,要求对“借历史旧案煽动情绪的作品”进行前置干预。
林小野召开紧急会议。团队气氛压抑,有人建议暂缓项目,先评估风险。
“我们已经退了几十年。”林小野站在投影幕前,身后放着《断裂带》唯一幸存的一帧画面??老张蹲在矿井口抽烟,眼神望向远方,“现在不是能不能拍的问题,而是必须拍。否则,我们就成了帮凶。”
他宣布:《锈河》将采用“分布式拍摄”模式??不设统一摄制组,各地取景由独立团队完成,素材通过离线硬盘传递,后期在三个不同城市同步剪辑。每一卷胶片冲洗后立即双份封存,一份藏于民间档案馆,一份寄往海外友好机构。
“他们可以封锁平台,但封不住土地上的脚印。”
拍摄正式开始。云南、山西、贵州三地同时推进。林小野亲自带队进入吕梁废弃矿区。那里杂草丛生,竖着“禁止入内”的牌子,地下巷道早已塌陷。但他们还是找到了当年事故点,在一片碎石堆下挖出了半块铭牌,上面依稀可见“红星煤矿”字样。
一位幸存矿工带着他们走进一处隐蔽坑道。墙壁上仍留着遇难者用煤块写的遗言:“救我”、“我想回家”。摄像机静静记录这一切,没有人说话,只有呼吸声和快门轻响。
而在昆明,“回声档案馆”建设进度加快。苏娅伤愈归来,主持展览策划。她提出一个大胆构想:将《静默工程》揭露的所有证据,转化为沉浸式艺术装置。比如,用一千个喇叭循环播放被删除的台词;在走廊地面镶嵌LED屏,显示每分钟全国有多少条文艺创作因“不稳定因素”被拦截;最深处,则是一座黑色房间,中央悬挂一台老式电报机,参观者可亲手敲击按键,发送任意一句话,系统会自动比对历史上是否有人因此受罚。
“我们要让人们感受到控制的重量。”她说。
一个月后,《锈河》粗剪版完成。全片共117分钟,其中有23分钟采用黑白纪实影像,穿插真实受害者访谈。结尾处,导演署名并非李维安,而是写着:“本片由无数沉默者共同创作。”
首映选择在一个露天广场举行,地点正是当年《断裂带》被焚毁的电影厂旧址。三百多名观众席地而坐,许多人自带手电筒,照亮手中的节目单。当片尾字幕升起时,天空突然裂开一道缝隙,月光倾泻而下。
人群中爆发出掌声,起初零星,继而如潮。有人站起来高喊:“我们记得!”
随即,更多人回应:“我们记得!”
林小野站在角落,看着这一幕,眼眶发热。他知道,这部电影永远不会上院线,也不会参加任何官方电影节。但它已经完成了使命??它让一段被抹除的历史重新拥有了温度与重量。
散场后,他收到一条加密信息,来自内蒙古边境那位老兵:
>“昨夜收到新信号。YX-937信箱仍有活动痕迹。昆明邮政所近期有人频繁查件,身份不明。建议核查。”
他眉头一皱,立刻联系昆明警方协助调查。两天后,结果出炉:过去三个月,编号YX-937的信箱共接收七封匿名信,寄件人均使用伪造证件,且每次投递时间都在凌晨三点至四点之间。
更诡异的是,这些信件并未寄给任何人,而是写给自己??收件人栏赫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