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小时后,一座半塌陷的混凝土建筑出现在地平线上??外墙爬满裂纹,门牌早已脱落,唯有屋顶那根倾斜的天线杆仍指向天空,像一根不肯倒下的脊梁。
进入内部,灰尘厚得能写字。仪器大多损毁,但主控室的电报机竟奇迹般保存完好,铜线未断,按键尚能回弹。林小野戴上手套,轻轻掀开防尘布,发现下方压着一本牛皮笔记本。翻开第一页,是陆沉舟熟悉的字迹:
>**“2006.3.17晴转阴**
>今日收到最后一份基层创作者来信。湖南某县剧团导演欲排演《讨薪记》,被宣传部勒令改为《幸福新农村》。演员集体罢演,最终以‘经费不足’告终。
>我将此案例录入‘静默工程’风险库,却被上级批注:‘过度敏感,建议调整认知。’
>我开始怀疑,这个系统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为了预警危机,还是制造沉默。
>决定停止数据上传。所有未发送电报暂存本地,待将来有人读懂。”
林小野一页页翻下去,心越跳越快。这些电报记录了整整七年间的文化压制案例:某省作协主席因小说涉及拆迁自焚被强制退休;某独立音乐人专辑母带遭广电局“技术故障”永久丢失;某高校电影系教授因课堂播放《盲井》被停课三年……每一条都被编码归档,附有原始信件扫描件或口述录音转录文本。
而在最后一页,赫然写着:
>“若你看到这些,请务必前往昆明市五华区建设路107号邮政所,查编号YX-937的匿名信箱。那里有‘静默工程’的核心算法逻辑图??由一名叛逃的技术员临终托付。记住,不要用手机扫描,不要联网传输,亲手取回。”
林小野合上笔记本,手指微微发抖。这不是简单的史料留存,而是一整套指控体系的拼图。只要把这些电报与YX-937中的算法图结合,就能还原出“红名单”系统的完整运作机制??不仅是谁在操控,更是如何操控。
当晚,他在气象站过夜。风穿墙而入,呼啸如诉。他点燃一支蜡烛,将部分电报内容抄录在随身携带的便签纸上,准备带回分析。就在他写到“2008年汶川地震后,三十七部纪实作品遭删减,统一要求增加‘感恩救援’情节”时,门外突然传来脚步声。
他猛地吹灭蜡烛,屏息蹲下。门被推开一条缝,手电光扫进来,随即熄灭。几秒钟后,一个沙哑的声音响起:“你是林小野吗?”
他没动。
“我是王卫国,原国家舆情中心算法组成员。”那人低声说,“我看了你在网上的演讲。我知道你来了这里。陆老师……是我师父。”
林小野缓缓起身,摸出打火机重新点燃油灯。门口站着个瘦削男子,四十岁上下,左耳缺了一角,眼神疲惫却清明。
“你怎么找到我的?”
“我没找你,我是来销毁东西的。”王卫国走进来,从怀里掏出一块金属U盘,“这是我最后一次维护‘静默工程’主机时拷贝的核心参数表。本来想烧了它,可最近睡不着。梦里全是那些被删掉的名字。”
林小野接过U盘,触感冰凉。“你为什么现在才出来?”
“因为我怕。”王卫国苦笑,“我参与设计了人格画像模块,用十万份创作者的心理测评数据训练AI判断‘稳定性’。我以为我只是个程序员,直到有一天,系统自动标记了我的妻子??她写了本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小说,还没出版就被列为‘高危倾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