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也跟着点头,目光投向秦思远:“小龙问得有道理,秦老,这一点确实矛盾——既然尘埃带是难以突破的壁垒,三叶草舰队当初是通过什么方式进入本地泡的?”
秦思远叹了口气,语气中带着几分无奈:“老板,这正是我们目前正在破解的难题。三叶草舰队入侵后,我们回收了不少他们的舰船残骸,组织了顶尖科研团队进行逆向解析,重点就是研究他们的航行技术如何突破尘埃带屏障。但三叶草文明的科技体系和我们差异极大,尤其是他们的跃迁引擎原理,完全超出了现有物理学框架,目前还没有任何实质性进展,只能推测他们可能掌握了某种能‘规避’尘埃带粒子撞击和引力干扰的技术。”
李扬眉头微皱:“这倒是个隐患,连他们的航行技术都搞不懂,后续若再有外星文明入侵,我们恐怕还是难以提前预警。”
“确实如此,所以破解三叶草舰队的技术,尤其是突破尘埃带的方法,已经被列为最高优先级科研项目。”秦思远补充道,“而且从长远来看,这也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等我们的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向本地泡外扩张,若始终无法穿透这层尘埃带屏障,我们的文明就会被永远困在这片有限的空间里,终究难成大器。”
“这个问题必须尽快解决,秦老,让科研团队加把劲,有任何进展第一时间汇报。”李扬语气坚定,“哪怕短期内无法完全掌握这项技术,至少要搞清楚原理,找到应对之法。”
“明白,我会亲自督促科研团队,绝不松懈。”秦思远郑重应道。
李扬的目光重新转向本地泡的内部模型:“既然泡外暂时无法涉足,那咱们这个本地泡内部,是什么情况?总不能只有太阳系一颗恒星吧?有多少颗可能适合我们开发的恒星系统?”
“本地泡内共观测到1200颗恒星,我们按距离核心的远近,将其划分为三个区域。”秦思远将本地泡模型拆解,用不同颜色标注出三个圈层,“最外层是80光年厚的边缘云带,就是包裹本地泡的尘埃带内侧区域,这里的恒星数量极少,且多是寿命接近末期的红巨星,辐射极强,不具备开发价值;中间是80-200光年的稀疏天体区,这里分布着800颗红矮星,这些恒星质量小、亮度低,表面活动却异常剧烈,经常爆发耀斑,其行星要么被潮汐锁定,要么大气层被恒星风剥离,只能作为氦-3开采站,基本没有宜居行星;最核心的200-800光年区域,集中了300颗类太阳恒星,这些恒星都是G型主序星,质量、亮度、寿命都与太阳接近,是咱们未来移民和开发的核心目标。”
梁小龙指着星图上几颗标注明显的恒星,眼神中带着期待:“秦老,这些类太阳恒星里,有没有已经确认有行星系统的?有没有可能存在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总不能都是光秃秃的恒星吧?”
“这正是我要重点说的。”秦思远调出一份详细的恒星名单,投射在三人面前的虚拟屏幕上,名单上的恒星按距离太阳系由近及远排序,每一颗都标注了类型、距离、行星数量等关键信息,“我们通过量子天文望远镜、引力望远镜和多种射线扫描技术,已经确认本地泡内有200多颗恒星存在行星系统,但要满足生命存在的条件,门槛极高——恒星必须稳定运行至少10亿年、行星必须位于宜居带内、有岩石质地、存在液态水和稳定的大气层,这几个条件缺一不可。综合所有观测数据,目前只有两个星系,具备孕育生命甚至文明的可能性。”
李扬和梁小龙同时前倾身体,目光紧紧锁定在名单上两个标注着红色标记的恒星上。
“第一个是天仓五星系。”秦思远指尖轻点,星图瞬间放大,一颗与太阳极为相似的黄白色恒星出现在眼前,周围环绕着五颗大小不一的行星,轨道清晰可见,“天仓五是G型主序星,和太阳同类型,距太阳系约12光年,位于本地泡核心区边缘。它的行星系统非常稳定,目前已确认有5颗行星,其中天仓五e位于宜居带中心,是一颗超级地球,质量约为地球的1.9倍,经光谱分析,其大气层中含有氧气和水汽,极有可能存在液态水;天仓五f在宜居带边缘,也是岩石行星,表面可能覆盖着冰层,这两颗都属于潜在宜居行星,我们已经将天仓五e规划为未来的农业基地,后续会逐步推进移民计划。”
“第二个呢?”梁小龙追问,语气中带着几分急切,“这个天仓五离得这么近,确实是首选目标,那另一个有希望的星系在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