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让我心跳骤停的评价,“……完全正确。”
“林夕今,”他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清晰而有力,“欢迎,真正来到信息的岸边。”
那一刻,我知道,有些东西,已经永远地改变了。
我依然坐在余姚家中这间小小的卧室里,但我的视线,已经穿透了墙壁,看到了更遥远、也更残酷的风景。
而方舟,不再是那个我需要仰望的神祇或麻烦。
他成了我的引路人。
而我,正以一种他自己都未曾预料的速度,追赶着他的脚步。
第三节
“远航科技”的事件,如同一次精准的预言,在次日金融市场开盘后迅速应验。
做空报告准时发布,措辞狠辣,直指专利与供应链核心。股价如断崖式下跌,市场一片哗然。而我,在余姚的家中,透过那块冰冷的屏幕,目睹了自己“直觉”被验证的全过程。
没有欣喜若狂,只有一种冰冷的、近乎麻木的战栗。我凭借碎片信息拼凑出的图景,竟能如此真实地左右一家巨头公司的命运,影响成千上万人的财富。这种力量感,带着令人心悸的重量。
方舟的通讯在收盘后接入,他的全息影像出现在我的房间里,依旧是那副波澜不惊的样子。
“感觉如何?”他问。
“像……徒手抓住了一条高压线。”我老实回答,指尖还有些发麻。
“习惯它。”他的语气没有任何安慰,“这只是岸边最微小的涟漪。真正的风浪,能轻易撕裂你认知中的整个世界。”
他话锋一转:“你的‘低熵秩序’比我想象的更具韧性,对信息场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常规训练可以加速了。”
接下来的日子,我仿佛被投入了一个认知的加速器。方舟不再仅仅让我被动接收信息,他开始系统地教我解读那些“噪音”背后的密码——如何从学术论文的致谢辞里嗅到资本流向,如何从卫星图片的微小变化预判大宗商品波动,如何识别那些精心编织、用于误导市场的“故事”。
我的生活被彻底割裂。白天,我可能还在余姚的菜市场听着乡音讨价还价;夜晚,我的意识却沉浸在全球博弈的棋盘上,与看不见的对手过招。我甚至开始跟着方舟,通过加密线路,“旁听”一些真正顶尖圈层的讨论。那些谈话涉及未来十年的科技布局、能源革命乃至地缘格局的重新塑造,他们谈论人类命运的口吻,轻松得像在安排一次周末野餐。
我目睹了方舟如何在他那“池塘边”的位置上,以寥寥数语,引导或否决某些足以影响亿万人的计划。他很少动用他那神祇般的“构筑与洞察”之力,仅凭对信息和人性的精准拿捏,便举重若轻。
我开始真正理解他那句“我不在链上”的含义。他不仅是岸边的观者,更是规则的参与制定者,甚至是……潜在的颠覆者。
然而,就在我逐渐适应这种高强度节奏时,一丝不寻常的“噪音”出现了。
那是在处理一批关于新兴生物科技的投资评估时,我注意到几家看似毫无关联的离岸公司,它们的资金流向最终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研究方向——一种高度特异性的神经递质调控技术。公开资料显示其用于治疗罕见病,但某些深层信息碎片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