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赵伦说道:
“后来戚帅来了军中,简拔了我等,这才有了今日。”
李如松:
“。。。”
赵伦又忍不住踹他一脚:“老子能遇到戚帅,是八辈子修来的福分!你小子能有这份福分吗?还快滚去营部!”
李如松连忙说道:
“末将这就去!”
“把你这张傲脸收起来,对人陪着点笑!”
等到李如松走后,赵伦这才露出笑容,他也实在是太喜欢这个副手,这才事事为他考量。
“这帮小崽子们,也是赶上好时代喽,老子当兵那阵子,哪里还有武监!”
赵伦露出艳羡的表情。
虽然李如松因为缺乏临阵经验,带兵经验不如自己。
但是经验这个东西,是最不值钱的。
南征北战这么多年,打仗打到想吐!
赵伦发现,武监这些学员,学起任何东西都接受极快,而且做什么事情都有一套章法。
这才是最重要的。
赵伦其实也曾经得过戚继光的亲自点拨,但是他的悟性太差了,所以止步于总旗这个级别,再往上就不能胜任了。
实际上这也是大部分普通人的极限了。
管理一个总旗,也就是五十人,这是最基层的指挥岗位,一个总旗在大部分时候只要跟着上级的命令从事就行了。
但是管理五十人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
再往上走,那就需要天分了。
赵伦认为李如松就是这样有天赋的,或者说武监体系培养出来的军官,就是能往上走的。
从古至今,赵伦没有听说过将帅能够量产的。
甚至别说是量产将帅了,就是量产中级军官都不行。
可偏偏武监似乎能做到。
就是不能产几个名将,能批量产出合格的中层军官,那也是非常恐怖的事情。
而一直在前线的赵伦更是知道,大明是如何的紧缺中层军官。
李如松这小子,只要能在战场上活下来,日后的前途远在自己之上。
而李如松这样的,武监两年可以培养300人!
这位苏翰林的,当真是恐怖啊!
——
京营新军的营部设在京营之中。
为了吸取旧京营的经验,京营新军的营部也设在军中,而不是和京营旧衙门那样设在京师城内。
所有的京营高层军官,都必须遵守京营的制度,吃住都在京营之中,只有休沐才能离开京营回城。
这条军令还有一个意外的结果,一些原本想要来京营新军镀金的高级武官,都打消了想法。
最终京营的统兵之职,落在了戚继光的部将陈璘身上。
李如松也听说过这位陈统兵的事迹。
这位非军户出身的将领,是在抗倭战争中主动投军抗